十四、哥特人的崛起和多瑙河地區的征戰(366—375 A.D.)

在30年的和平時期裏,羅馬人固守邊疆,哥特人擴張領域。東哥特國王、偉大的赫曼裏克[288]以及阿馬利的貴族,鼓舞同胞的熱情,所獲得的勝利幾乎可以媲美亞歷山大的功績。但是最令人難以置信而特別讓人感到驚異之處在於,這位哥特人的英雄所具有的雄心壯志,不完全體現在年輕時的勇氣上,從80歲到110歲,他將他整個的生命都投入了舉世無匹的豐功偉業中。獨立的部族被說服或受到脅迫,都承認東哥特人的國王是哥特民族的共主。

西哥特人或稱特爾文吉人的酋長放棄皇室的頭銜,采用“士師”這個比較謙虛的稱呼。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像阿薩納裏克、弗裏提根和阿拉維烏斯,都因為鄰近羅馬的行省,才能建立個人的勛業。赫曼裏克靠著國內的征戰增強軍事實力,以達成他狼子野心的企圖。他侵入位於北疆的鄰近國家,大概有12個民族,他們的名稱和領地已不可考,但都陸續屈服在優勢的哥特人大軍之下。[289]赫魯利人居住在靠近梅奧蒂斯湖的沼澤地區,以實力和機敏著稱於世。他們組成的輕步兵在蠻族的戰爭中備受重視,交戰各方都急著請求協助,但是赫魯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降服於哥特人審慎而穩健的毅力之下。在一場血腥的沖突中,國王被殺,好戰部族的余眾成為赫曼裏克營地非常管用的幫手。哥特人接著進軍對付維尼第人,這個部族不諳戰陣之道,僅憑人多勢眾取勝,據有面積廣大的平原,就是現代的波蘭。

戰勝的哥特人在操練和紀律上占有決定性優勢,何況兵力強大,在數量上並不輸對方,當然會穩操勝券。等維尼第人歸順後,征服者在毫無抵抗之下揮軍指向埃斯蒂人的邊界,[290]這個古老民族的名字仍舊保存在愛沙尼亞行省。波羅的海沿岸這些遙遠地區的居民,依賴辛勤的耕種為生,靠著琥珀的貿易致富,崇拜大地之母而祭祀不絕。但是埃斯蒂人缺乏鐵器,戰士只能使用木棍,這個富裕國家的歸服靠的是赫曼裏克的智慧而不完全是武力。它的疆域從多瑙河一直延伸到波羅的海,包括哥特人原有的領地和新近獲得的國土,用征服者的權威統治著日耳曼人和西徐亞人的大部分地區,有時候就像一位暴虐的僭主。但是在地球上他所統治的地區,無人有能力修飾和記述英雄的事跡,使之流芳千古。赫曼裏克的名字幾乎埋沒在歷史的灰燼當中,他的功勛外界所知有限,就連羅馬人也不清楚他那氣焰沖天的權勢是如何發展形成,但無疑他已經威脅到了北疆的自由和帝國的和平。

哥特人對君士坦丁皇室的繼承權,遵守雙方的約定,保持忠誠的態度。由很多證據得知,哥特人之所以如此聽命,是基於羅馬皇帝炙人的權勢和慷慨的賜予。他們重視公眾的和平,要是有一股帶著敵意的勢力竟敢越過羅馬人的國境,做出違反規定的行為,就會坦誠承認過失,將之歸咎於蠻族青年犯上作亂的習氣。然而兩位新近即位的皇帝沒有顯赫的出身,為哥特人所輕視,認為他們只是受到推選才擢升帝座,這也激起了他們更為大膽的希望,公開鼓吹他們的企圖,是要打著國家的旗幟出動聯盟部隊。這種想法很容易受到引誘,於是他們與普羅科皮烏斯的叛黨一拍即合,提供危險的援助,煽動羅馬人的內戰。哥特人與羅馬公開簽訂的條約規定協防軍的人數不超過1萬人,但是西哥特人的酋長抱著雄心萬丈的企圖,越過多瑙河的軍隊總數已超過3萬人,[291]他帶著強大的氣勢和極度的自傲開始進軍,憑著所向無敵的勇氣決定羅馬帝國的命運(366 A.D.)。

他們的行為展現出主子的暴虐無理和敵人的縱軍殃民,使色雷斯的行省在蠻族壓迫下呻吟不絕。由於他們不知節制地任意妄為和過度濫飲,雖可滿足貪念,卻也延遲了行程。在哥特人接到普羅科皮烏斯戰敗逝世的消息以前,已感受到整個地區對他們充滿敵意,而且對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都在復蘇之中。瓦倫斯或瓦倫斯的將領展現出高明的為將之道,構成前後呼應的警戒哨所和堡壘工事,拒止哥特人前進,也牽制他們的退卻行動,讓他們的糧草補給全部中斷。蠻族的兇狠氣焰因饑餓而消失無蹤,變得馴服聽話,只有忍氣吞聲地丟下兵器投降,為得到食物活命,任憑征服者處置。無數俘虜被分配給東部城市,省民很快就看慣了蠻族猙獰的面貌,長久以來連聽到他們的名字都感到恐懼,現在卻敢估量自己的實力與可怕的對手一比高下。西徐亞人的國王(只有赫曼裏克夠資格用這樣崇高的稱呼)為族人的災難感到悲痛和憤恨,他派出的使臣在瓦倫斯的宮廷,對於長久存在於羅馬人和哥特人之間的古老而尊貴的聯盟關系受到破壞,大聲提出嚴正的抗議。使臣宣稱他們為了履行聯盟的責任,才援助尤裏安皇帝的親屬和繼承人,所以要求立即歸還具有貴族身份的俘虜,而且提出非常奇特的論點,就是哥特人的將領,即使隨著部隊一起行軍,在敵對行動中列陣作戰,仍舊具有使臣神聖不容侵犯的地位和特權。騎兵主將維克托立即斷然向蠻族明示,拒絕接受這種狂妄的要求,同時用他的實力和地位,表達東部皇帝對這件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292]談判破裂之後,瓦倫提尼安用坦誠的誡言激勵生性怯懦的皇弟,對於帝國受辱的尊嚴要有自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