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基督教發展的主要條件(第2/5頁)

(二)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發展的地理條件

從幼發拉底河延伸到愛奧尼亞海的富裕行省,是那位非猶太族的使徒顯示傳教熱情和信仰虔誠的主要場所。他播種在肥沃土壤上的福音種子,得到了他的門徒的辛勤培植,在最初兩個世紀裏,這個區域建立起最大的基督教社團。就敘利亞行省而言,大馬士革、貝羅依、阿勒頗和安條克所屬教會,不僅最古老而且最有名望。先知在《啟示錄》中描述亞細亞的以弗所、士麥拿、帕加馬、提阿提拉[355]、薩爾代斯、拉奧狄凱亞和菲拉德爾菲亞等7個教會,它們因此得以揚名後世,衍生的下屬單位遍布人口眾多的地區。在很早一段時期,塞浦路斯和克裏特這兩個島嶼,還有色雷斯和馬其頓這兩個行省,熱情接受新來的宗教。基督徒共和國很快在科林斯、斯巴達和雅典等城市建立起來。[356]希臘和亞細亞古老的教會,有充分時間來發展和擴大組織,使得諾斯替派和其他異端教派都能蜂擁而起,足以說明正統基督教會的興旺狀況,因為所謂“異端”這個名稱,不外乎用來指那些人數較少的派別而已。

除了這些內部的證據之外,還可以加上非猶太人的供狀、怨言和表現出來的恐懼。琉善是一位研究人類的哲學家,他的作品用極生動的詞句描繪當代的各種情況,可以知道在康茂德統治時期,他的故鄉本都充滿伊壁鳩魯派教徒和基督徒。[357]基督死後不到80年[358],仁慈的普林尼不禁發出感嘆,試圖消滅的罪惡依然無比猖獗。在他寫給圖拉真皇帝極為詳盡的信函中,提到羅馬神廟幾乎全部荒廢,用作祭品的牲口無人購買,而從異地傳入的宗教信仰,不僅充斥各個城市,甚至已經遍布本都和比提尼亞的鄉村和原野。

有些作家頌揚和嘆惜基督教在東方的發展,無須對他們的說法和動機進行深入研究。因為誰也沒有留下足夠的證據,可正確判斷那些行省的信徒人數。無論如何,有一種事實總算保存下來,讓我們對這個不為人知的有趣問題多少可以略見端倪。那就是狄奧多西當政時期,基督教沐浴在皇恩之中長達60余年,古老而遠近聞名的安條克教會有10余萬會眾,其中竟有3000余人依靠公眾的捐獻為生。此後,東方最繁華榮耀之地,在於人口密集的愷撒裏亞、塞琉西亞、亞歷山大裏亞和安條克諸城。就在查士丁老皇在位時,發生了一次地震,使安條克居民死去25萬人,[359]這證明居民總人數恐怕不下於50萬人。不論基督徒數量由於宗教狂熱或教會勢力如何大大增加,都不可能超過這個大城市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但若我們拿受迫害的教會和得勝的教會、西方和東方、遙遠偏僻的村莊和人口眾多的城市、最近改信基督教的地區和最早接受基督教的地方等對立因素做一比較,就會發現應當采用的人口比例數是多麽截然不同。然而,我們記得克利索斯托的作品也提供了一些有用資料,上面所列舉信徒的人數甚至超過猶太人和異教徒。要解決這個難題其實很容易,顯而易見,這位言辭鋒利的傳教士,只是在安條克的民政組織與教會組織之間進行比較,也就是在受洗而得以進入天堂的教徒人數,和有權享受公共福利的公民人數之間進行比較,前者中包括奴隸、外地人和兒童,後者卻將這些人排除在外。

亞歷山大裏亞的商業非常興旺,加上鄰近巴勒斯坦,使新興宗教極易傳入。大量特拉普提派信徒首先皈依,他們是居住在馬裏烏特湖區的艾賽尼人,這個猶太教教派對摩西的宗教儀式本就不如從前那樣尊敬。艾塞尼人嚴肅的生活態度,他們的厲行齋戒和逐出教門的規定、資產的公有,對獨身的熱愛,熱衷殉教以及義無反顧的信仰,為原始教會的教規提供極其生動的景象。[360]基督教神學似乎是在亞歷山大裏亞的學校中初步具有正統、科學的形式的,當哈德良巡視埃及時,見到一個由猶太人和希臘人組成的教會,因其重要的地位,而引起了好學君王的注意。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基督教的發展僅限於這個國外的殖民地城市之內。

一直到公元2世紀末葉,德米特裏烏斯的前任僅是埃及教會的高級教士,掌握教會大權後,他親自任命3位主教,繼任者赫拉克拉斯把主教人數增加到20人。[361]一群沉默寡言、生性頑固的地方人士,用冷漠態度勉強接受新制定的教義。甚至在奧利金時代,很難見到一個埃及人可拋棄野蠻習俗,而不再殺害動物用來祭神。一旦基督教登上統治寶座,蠻族的熱情屈服於普遍流行的宗教的風氣,埃及的城市充滿主教,蒂巴伊斯沙漠到處是隱遁的修士。

(三)羅馬教會發展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