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最後的東征(第2/4頁)

幾天後,路易也病了。沒過多久情況就變得很明顯:他再無可能痊愈了。8月24日,他強打精神,要求穿上悔罪者的白色長袍,臥於灰燼之中。是夜,他陷入了致命的高燒狀態,並在第二天清晨永遠合上了雙眼。“耶路撒冷!”是他彌留時說的最後一個詞。路易在突尼斯總共只待了35天。

在那天下午抵達的查理發現哥哥已死,軍隊一片混亂。於是他做了最合理的決定,及時止損,與埃米爾展開了會談,並以他慣有的風格訂立了一份絕佳的和約。以十字軍撤退為條件,查理從突尼斯的埃米爾那裏敲詐了一大筆錢,西西裏王國還獲得了貿易上的諸多特權。

得知和約細節的士兵們非常憤怒。查理沒有參加任何戰鬥,卻像禿鷲一樣搶走了勝利果實。軍隊裏可能沒多少人有路易九世那樣堅定的決心,但他們同樣關注十字軍國家的安危。已故的國王深受愛戴——死後沒到30年,他就被封為聖徒——而查理為了金錢,背叛了路易的崇高理想,令人難以接受。

更令人憤怒的是,如果查理可以再等幾周,十字軍最初的目標或許依然能夠實現很大一部分。在查理簽訂和約之後不久,英格蘭王儲“長腿愛德華”就率領一小支軍隊抵達了突尼斯。這位將來有著“蘇格蘭人之錘”稱號的殘酷王子是一名優秀的戰士。即使法國軍隊的實力有所削弱,在愛德華的帶領下也可能取得更多戰果。然而此刻,他們在突尼斯已經沒什麽可以做的了。

愛德華沒有立刻返回英格蘭,而是乘船去了阿卡,想看看還能為十字軍國家做些什麽。他發現耶路撒冷王國已經危在旦夕。拜巴爾一得知東征的目標是突尼斯而不是埃及,就對十字軍國家展開了新一輪進攻。當年3月,他奪取了醫院騎士團的敘利亞武士堡(Krak des Chevaliers)。這座堡壘號稱“卡在穆斯林喉嚨中的骨頭”,其堅固程度在中世紀恐怕罕有對手。近兩個世紀的無數次宗教戰爭中,它始終屹立不倒。

十字軍國家的某位國王曾在13世紀初表示,敘利亞武士堡是基督徒存活於黎凡特地區的“關鍵”。它的陷落被雙方視為終局的開始。愛德華立刻意識到只有大規模的東征才有機會力挽狂瀾,但他還是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王子帶來的士兵數還不足一千,不可能與拜巴爾正面交鋒,於是他煽動蒙古人加劇了對敘利亞的劫掠。

策略很成功,拜巴爾不得不騰出手來防備,並與基督徒簽訂了10年的和約。此舉解決不了十字軍國家面臨的危險,但至少起到了續命的作用。在那些毫無希望的日子裏,這樣一份出乎意料的和約也被視為一場偉大的勝利。帶著自己的300名騎士,愛德華返回了英格蘭,發現父親已經逝世,自己成了國王。

隨著愛德華的離開,十字軍的時代也接近了尾聲。人們感覺十字軍國家的陷落已是板上釘釘,再也沒有了施以援手的熱情。路易九世的東征是籌備最周密、資金最充裕的兩次。作為領導者,他經驗豐富、勇猛善戰、俠肝義膽,全心全意為了解放耶路撒冷而奮鬥。即使如此,兩次東征卻都遭遇了恥辱的失敗。如果連聖路易都不能成功,其他人還有什麽希望?

路易極度的虔誠掩蓋了東征精神多年來的衰退。人們已經疲憊了。在8次主要的東征之外,還有無數次針對西班牙、波羅的海和法國異教徒的小規模東征。162隨著東征的政治意味逐漸加深,各國越來越難在其理念上達成共識。威尼斯劫持了一次東征,腓特烈二世也是如此,安茹的查理則利用東征為自己的西西裏謀取了利益。教皇也逐漸傾向於號召東征來打擊政敵,這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總之,十字軍國家的命運已經注定。教皇最後試圖勸說安茹的查理購買耶路撒冷的王位,希望他能因此提供援助。然而查理連自己現有的領地都管不好。他把西西裏看作提供資金支持其他軍事行動的私有財產,以至於當地居民終於忍無可忍。1282年,被稱為“西西裏晚禱”(Sicilian Vespers)的起義爆發,把查理驅逐出島,他的宏偉規劃也全都化為泡沫。為了鎮壓起義,查理還把之前派駐阿卡的守軍全部調回,這一徒勞的掙紮進一步削弱了十字軍國家的戰鬥力。

終結十字軍王國的不是可怕的拜巴爾,這可能是其在最後的日子裏唯一的寬慰。這位馬穆魯克蘇丹死於1277年,據說是無意之中喝了他給其他人準備的毒藥。絕望的基督徒簽下了一系列和平條約,但此時,自信的穆斯林已無意遵守協定。雙方簽約一年後,的黎波裏和一系列沿海城鎮就遭到了殘酷的洗劫。

1291年,伊斯蘭教的大軍包圍了阿卡。雙方都知道,最後的時刻已經到來。此時,十字軍國家的所有人才真正團結在了一起。三大騎士團——條頓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沒有退縮,也頭一次沒有了爭吵。盡管人數上處於1∶7的巨大劣勢,他們還是堅守了一個多月。直到5月18日,穆斯林終於在城墻上破開了一個洞,殺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