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六次東征(第3/4頁)

當耶路撒冷重歸基督徒懷抱的消息傳出時,十字軍國家上下都洋溢著極度的興奮。腓特烈仿佛一瞬間就從基督教的奸詐魔鬼變成了超級英雄。每座城市都響起了鐘聲,人們在街道上放聲大哭,教堂也舉行了感恩的禱告儀式。然而當公眾得知和約細節之後,喜悅就化為了困惑,隨後變成了厭惡。

耶路撒冷幾乎稱不上被基督徒掌握。他們無法管理城中很大一部分人口,無法控制許多聖所,也無法限制任何人進入城市。更糟的是,他們無法重建城墻,城市在戰略上被完全孤立了。它與十字軍國家的其他地區僅通過一條狹長的走廊地帶相連,鄰國心血來潮之下就能切斷它。和約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座完全無法防守的城市。這不是一次偉大的勝利,而是一場外交恥辱。

卡米勒也公開宣揚自己這次外交的勝利。他聲稱十字軍只得到了可笑的“幾座教堂和破爛房屋”。他向公眾保證:“所有的聖所都將被穆斯林掌控,伊斯蘭教將與以往一樣繁榮興旺。”最後,他表示,無論如何,和約有效期一過,他就會“凈化”基督徒控制的耶路撒冷。

很難想象腓特烈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到更多。不過這份和約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希望加冕的他自己,而不是希望長治久安的十字軍國家。至少,他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於是他絲毫沒有浪費時間,立刻投入到了聖墓教堂加冕典禮的籌備當中。

可想而知,耶路撒冷的牧首拒絕配合。腓特烈忽略了他,徑自進入了城市,而牧首則對整座城市下達了禁令。任何想要參加或支持典禮的人,都將被逐出教會。

之後發生的事情,是東征史上最奇特的一幕。1229年3月18日早晨,腓特烈步入耶路撒冷最神聖的教堂,卻發現裏面空無一人。無論最後的和約有多麽脆弱,他至少獨力實現了歷次東征的最終目標,解放了耶路撒冷。但這次偉大的勝利卻讓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產生了被自己領袖背叛的感覺。腓特烈本人就是矛盾的統一體,他是遭到絕罰的信仰之敵,卻也完成了教會以贖罪之名號召的一項神聖使命。

沒有人為腓特烈加冕,甚至是做簡單的彌撒,但這阻止不了他。他目中無人的姿態更增添了這一刻的傳奇性。在跟隨而來的德意志士兵的簇擁下,他為自己戴上了王冠,並自稱為耶路撒冷國王。整個過程沒有什麽樂趣,而他與自己的新臣民彼此相互蔑視,又加劇了這種不快。第二天,他就離開了耶路撒冷,再也沒有回來過。

腓特烈抵達阿卡的時候,情緒已經極度惡劣。他不指望十字軍國家的市民感激他,但至少希望得到尊重。最激烈的冒犯者是耶路撒冷的牧首,這個令人難以忍受的家夥毫無保留地表達著自己的不滿,並一路跟著腓特烈來到了阿卡,號召貴族們反抗他。

皇帝沒心情應付這些反抗。他把牧首拖到面前,憤怒地命令對方承認自己為國王。牧首也同樣憤怒,大吼稱自己絕不接受叛徒的命令。這突破了腓特烈忍耐的極限。他占領了城市,命令士兵驅逐所有不承認他是耶路撒冷合法國王的人。那些反抗者則被公開鞭打,牧首也遭到了軟禁。

唯一阻止帝國軍與當地居民進一步沖突的,是腓特烈迫不及待回國的願望。他不在歐洲的這段時間裏,格裏高利九世一直忙著招募軍隊。巧合的是,這支教廷軍隊的領導者正是腓特烈的嶽父——被驅逐的前任耶路撒冷國王布裏昂的約翰。他們已經橫掃了腓特烈在意大利南部的領土,距離征服那裏只剩一步之遙。

1229年5月1日,也就是腓特烈抵達巴勒斯坦的10個月後,他登上了回國的旗艦。為了表達怨恨,同時確保當地人不會違反和約,他摧毀了能夠找到的一切武器和攻城設備。當地的居民對腓特烈沒有任何好感。在他們看來,腓特烈走向旗艦的動作更像是倉促的撤退,而不是莊嚴的行進。一路上,皇帝都在忍受群眾的噓聲,躲避時不時拋來的糞便和腐爛的動物腸子。

這樣的結局對於一場匪夷所思的東征而言再合適不過。表面上看,腓特烈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在基督教世界、十字軍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的敵對之下,他設法獲得了耶路撒冷,實現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來的最高成就。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拿撒勒又一次成了基督徒的城市。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些勝利沒有任何意義。東征只實現了腓特烈的個人目標,而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腓特烈表現得過於不計後果。他加劇了十字軍國家——例如耶路撒冷王國——各派的矛盾,也讓他們喪失了防禦能力。

腓特烈努力爭取的加冕並未讓自己得到多少安慰。不到一年,他留在十字軍國家看顧自身利益的士兵就卷入了全面的內戰之中。不到10年,他的影響力就完全消失了,耶路撒冷也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