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六次東征

戰敗的消息傳到西歐時,人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次東征為何再次失敗?是上帝對十字軍的罪愆感到憤怒,還是有更加世俗化的解釋?值得怪罪的人太多了。匈牙利國王拋棄了十字軍,杜姆亞特的幾個領導人表現糟糕,而頑固的佩拉吉烏斯屢次拒絕接受勝利。

然而,那個甚至沒有參加東征的人卻承擔了最大的責任。腓特烈二世宣誓加入十字軍已有6年,卻甚至沒有踏出過國門一步。沒錯,他是派了一些軍隊,卻讓情況更加糟糕。屢次聲稱即將出發,後果就是讓十字軍舉棋不定,嚴重削弱了他們的行動能力。

在教皇英諾森三世死後,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由接替的何諾三世繼續推動。他對腓特烈二世的做法尤其反感。1221年11月,在兩人面對面的會談中,何諾明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腓特烈則稱自己不打算違背誓言,請教皇放心,但還需要更多時間來準備。興許是被虔誠的表現打動,平息怒氣的何諾又給了腓特烈4年時間,但他警告腓特烈不得再次失約了。

也許是皇帝動作拖延,又或是他對東征的熱情已經消逝,總之,規定的出發日期已經到來,但他還沒有做好準備。他已經打造了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但還沒有足夠的人數來裝滿船只。腓特烈又找到何諾,希望再寬限些時日,否則軍隊人數不夠,注定會遭遇失敗。

這番說辭很有道理,但教皇的耐心幾乎到了盡頭。他擔任教皇已經10年,如今已經70多歲,留給他洗刷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屈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何諾這次又給了腓特烈兩年,不過如果他再錯過最後期限,將會受到嚴懲。腓特烈需要給條頓騎士團交付10萬盎司的黃金作為保證金,抵達聖地後才能要回。此外,他還要在東方待上至少兩年,確保當地局勢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如果這些承諾有一條未能兌現,或是1227年8月15日之後仍然待在歐洲,他就要被處以絕罰。

最後一條是腓特烈建議的,作為自己誠意的象征。畢竟,他的拖延情有可原。即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東征也是一次危險的行動。沒有哪位君王樂意待在國外長達幾年時間,這很可能會引發毀滅性的後果。神聖羅馬帝國以混亂著稱,腓特烈統治大部分時間裏都在鎮壓叛亂。除了獲取精神上的滿足感之外,他幾乎沒有出發的理由,而他對這種滿足感也不是很有興趣。

然而在1225年,形勢出現了變化。布裏昂的約翰之女——耶路撒冷王國的繼承人約蘭德年滿13,可以出嫁了。妻子已逝的腓特烈萌生了迎娶她的想法。他暗示教皇,如果能和女王結為夫妻,自己就更有動力捍衛耶路撒冷了。何諾懷疑他的真正目的只是再添加一個頭銜,但另一方面,此舉將迫使腓特烈完成東征。在腓特烈承諾不會奪取王位,只作為約蘭德的配偶統治王國之後,何諾全力支持了這場聯姻。

但腓特烈甚至還沒有等到婚禮結束就食言了。在儀式期間,他宣布自己為耶路撒冷的國王。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嶽父——兢兢業業為十字軍國家的殘余勢力而操勞的布裏昂的約翰被剝奪了一切權力,連一句感謝都沒有得到。

對教皇來說,這件事情唯一積極的後果就是腓特烈終於開始了行動。時機簡直不能再好了,因為伊斯蘭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內鬥。埃及和敘利亞的領導人爭執不下,埃及蘇丹卡米勒派使者找到腓特烈,稱如果十字軍選擇進攻大馬士革而不是開羅,就把耶路撒冷交給他。腓特烈一方面以慣有的魅力招待著使者,另一方面卻精明地寫信給大馬士革,看看對方能否提出更好的條件。152

1227年夏,腓特烈踏上了東征的路途,此時距離他最早宣誓加入十字軍已經過去了12年。老對手何諾三世用盡了乞求、威脅等種種辦法,終於達成了目的,然而自己卻沒能看到這一刻。這位教皇在當年3月逝世,享年77歲,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失敗至死都還壓抑在他的心頭。

如果有人認為羅馬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關系會好轉,那就錯了。何諾的繼任者格裏高利九世年紀更大,而且對腓特烈同樣不滿。在格裏高利看來,腓特烈就是個善於撒謊的騙子,必須用鐵腕手段整治,絕不能寬容他的拖延。

起初一切都很順利。腓特烈選擇了意大利港口布林迪西作為起航點。德意志軍隊開始陸續在這年夏天跨越阿爾卑斯山脈進入意大利。不過沒過多久,情況就開始變糟。天氣實在太熱,物資供應也沒有跟上,清潔的飲用水嚴重短缺。在不衛生的環境下,疾病開始蔓延,數千名士兵直接選擇了打道回府。

盡管軍隊數量因此減少,不過帝國艦隊還是準時起航了。然而,皇帝本人不在其中。他與宮廷官員選擇了另一條更加悠閑的路線,直到8月底才抵達意大利。不過他至少出發得很及時,教皇並未追究他8月15日未能離開歐洲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