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圍困英格蘭(第2/3頁)

對英國人而言,這場神奇的勝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阿爾弗雷德的傳記作者毫不吝嗇地稱贊這場戰爭的勝利:

“……數以千計的維京人戰死沙場……阿什當廣袤的地域上,到處都是維京人的屍體……夜幕降臨,英軍依然在追擊著他們,最終將他們全面擊潰。”

盡管上面提到的數字有著明顯的誇張成分;但是,僅從戰死的伯爵的數量便可看出,這場短兵相接的血戰,確實造成了慘重的傷亡。然而,阿塞沒有提到的是,傷亡是雙方面的。對英國人而言,這的確是場勝利,只是付出的代價太高,因為撒克遜的軍隊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事實上,在這場傷亡慘重的戰役中,撒克遜人所受到的打擊要遠遠高於維京人,因為他們的王室軍隊都是由地方武裝結合而成的。每個郡都會派出自己的兵團,兵團裏的士兵只會服從地方領主或者郡長的命令。然而,這些兵團只會守衛自己的家園。因此,當某個郡被攻陷時,他們便不會為國王效力。也許會有一些真正的士兵仍然保持對過往的忠誠,但是大部分的民兵會返回自己的家園,與家人團聚。維京人不斷逼近,英軍的數量不斷減少。維京人取得的勝利越多,撒克遜人抵抗的意志就越弱。

因此,單從剩余的兵力而言,很難說英國人到底算是勝了還是敗了。地方武裝已經消耗殆盡,無法指望能夠靠他們抵禦維京人新一輪的進攻。然而,哈夫丹卻沒有兵力不足的問題。更多的掠奪者從愛爾蘭、法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陸續趕來,使維京人的兵力不斷壯大。

至少,對於英軍而言,補給不再是個問題,因為他們控制著農田。正如漢尼拔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戰役之後所評論的那樣,軍隊補給得到保障,這與勝利本身一樣重要。英軍擄獲了大量的武器,戰爭中損失的武器等裝備借此得到了充足的補充。

英國人需要盡快重新拿起他們的武器。哈夫丹撤到了雷丁,在那裏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並且派出一撥又一撥的遊擊隊,不斷襲擊周邊地區。阿什當戰役兩周之後,其中一支遊擊隊遇到了撒克遜人的軍隊,並在一場血戰之後,將他們擊敗。對於英國人而言,情況更糟的是,又有一位名叫古特侖(Guthrum)的維京人率領著一支龐大的艦隊來到雷丁。這使維京大軍的數量近乎增加了一倍。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稱古特侖的軍隊為“夏季強軍”,他們的到來,解決了哈夫丹兵力不足的問題。哈夫丹與古特侖聯合掌權。871年3月,他們率領大軍離開了雷丁,朝著威塞克斯進發,並在復活節前夕遇到了英軍。這是他們與英軍的第三次正面交鋒,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對這場戰役的講述非常簡單,“雙方傷亡慘重……丹麥人取得了戰場控制權”。國王埃塞爾雷德可能就是死於這次戰爭。也許他是在戰鬥中受了致命傷,也許是過去5年的艱難統治令他筋疲力盡。王位本該傳給埃塞爾雷德年幼的兒子,但是出於國家戰爭的需要,王位最終傳給了他23歲的弟弟阿爾弗雷德。

新的國王比任何人都明白當前的局勢是多麽的令人絕望。英軍雖然在與敵人英勇作戰,但是已經徹底失去了對威塞克斯東部的掌控,並且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繼續喪失西半部的領土。趁著阿爾弗雷德為其哥哥舉行葬禮之際,丹麥人再次發起了進攻,擊潰了余下的英軍。阿爾弗雷德召集一支新的軍隊,但是經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之後,這支軍隊再次被擊敗。維京人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阿爾弗雷德請求和談。他的軍隊無法阻止丹麥人的進攻,甚至無法阻止維京人掠奪他哥哥的墳墓。出人意料的是,哈夫丹和古特侖同意了他的請求。盡管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維京人也遭到了重創,軍隊內部也有著迫使他們停戰的因素。掠奪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獲得的戰利品,而哈夫丹發動的戰爭已經偏離了初衷,可能已經影響到了維京人的士氣。哈夫丹索要了一筆豐厚的丹麥金,指定威塞克斯為丹麥的“附屬國”,然後率軍回到了倫敦。

哈夫丹用了些時間,重新梳理了需要自己優先處理的事情。哥哥伊瓦爾去世後,他的家族對於愛爾蘭和諾森布裏亞的掌控出現了松動。愛爾蘭境內的挪威人再度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在諾森布裏亞境內,反抗維京人統治的叛亂此起彼伏。他在倫敦用了一年的時間來籌備物資,然後揮師北上,重新建立對麥西亞的控制。麥西亞的國王伯格雷德並不打算坐以待斃。他在維京人到來之前,悄悄溜出都城,逃到了羅馬,並以朝聖者的身份在那裏度過了余生。

自這場勝利之後,異教徒大軍開始逐漸走向分崩離析。大軍的組織管理向來都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為它不像是一支真正的“軍隊”,更像是眾多有著共同目標的戰爭兵團的聯合。由於古特侖的加入和在威塞克斯遭遇的重創,維京軍隊的這種聯合被打破了。平定麥西亞的戰爭結束後,大軍分成了兩部分。洛德布羅克兄弟轉而向北行進,留下古特侖獨自完成攻陷威塞克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