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圍困英格蘭

英國剩下的唯一一個獨立的王國也在搖搖欲墜。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爾伍爾夫是個缺乏野心的統治者,一生平庸無能,死於858年。他的四個仍然在世的兒子成了他的繼承人。但是,無論哪個兒子似乎都缺乏能夠鼓舞人心的能力。長子埃塞爾巴德(Aethelbald)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娶了他的繼母為妻,卻又在兩年後死去。王位傳到了埃塞爾伍爾夫的第二個兒子手上,他相對幸運一些,對這個王國進行了短暫的統治,正好在異教徒大軍兵臨英格蘭那年死去。於是,對抗維京雄師的重任,落到了剩下的兩個兄弟,即埃塞爾雷德(Athelred)和阿爾弗雷德的身上。

他們兩個人都曾親自參加過與維京人的戰鬥,也就是三年前的諾丁漢之戰。他們從這場戰爭中學到兩點深刻的教訓。首先,除了守衛自己的家園,農民大多不願參軍作戰。他們不願留在麥西亞同維京人繼續作戰,這才是迫使埃塞爾雷德下令撤軍的主要原因。其次,關於後勤補給的問題。供養軍隊要比組建軍隊困難得多,而且兄弟兩個都缺乏行政管理的經驗。因此,871年,當人們聽聞哈夫丹·朗納松(Halfdan Ragnarson)率領的異教徒大軍已經進入威塞克斯境內時,整個王國陷入了一片惶恐。

前一年,哈夫丹用了整個冬季的時間來籌備糧草,他還聯合了其他維京軍隊,即當時正在掠奪肯特而後從陸上開過來的那支維京軍。第二年晚秋,他命令軍隊向西進發,搜捕威塞克斯國王軍隊。他這麽做也許是想通過單場戰爭削弱敵人的戰鬥意志。兄弟兩人把所有的軍隊集結在了一起,派出了一支英國民兵(農民兵團)來填補軍隊的空缺。

英軍突襲了哈夫丹部署在雷丁(Reading)附近的一支搜查部隊。經過短暫的小規模戰鬥後,維京人選擇了撤退。撒克遜人認為他們已經擊退了整個異教徒大軍,並決定繼續前進,追殺敵人。於是,埃塞爾雷德和年輕的阿爾弗雷德一起率領軍隊來到了雷丁,卻發現城外只有少量守軍。他們便趁機發起了進攻。

阿爾弗雷德的傳記作者,即一位名叫阿塞(Asser)的威爾士修士在《阿爾弗雷德傳》(Life of King Alfred)中講述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他們殺掉了城外的維京守軍,來到了雷丁的城門之下。突然之間,大量的維京士兵如同狼群般從各個門裏沖了出來。雙方在此進行了一場漫長而激烈的戰鬥。但是,唉,英軍最終還是大敗而逃。維京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不愧是主宰戰場的雄師。”

這場戰爭的失敗嚴重挫傷了英軍的士氣。埃塞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悄悄地涉過泰晤士河一段鮮有人知的淺灘,這才避免了被敵軍活捉。英軍潰不成軍,四散而逃。正在逃亡的埃塞爾雷德國王和他的弟弟如今終於明白,維京人同樣擅長陣地防衛戰。早在約克和諾丁漢之戰中,維京人就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證明了他們在守衛城池方面的能力。如今,他們又利用雷丁的諸多城門,進行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威塞克斯的軍隊是逃散了,而非被殲滅。哈夫丹已經在雷丁停留了超過一周的時間,如今他必須繼續前進。為了攻陷威塞克斯,他必須摧毀撒克遜人的軍隊,因此必須追捕埃塞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而且,他還必須趁著敵人士氣低落和援軍尚未抵達之際,迅速將他們擊敗。

埃塞爾雷德在阿賓登修道院(Abingdon Abbey)重新整合了他的軍隊。修道院不僅為軍隊提供了補給,還為驚慌失措的士兵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除非維京人選擇走水路,不然哈夫丹不可能隱藏自己的行動,而且哈夫丹似乎也不打算這麽做。雷丁戰役僅僅過了四天,埃塞爾雷德就收到消息,稱維京大軍正沿著一條羅馬古道朝他襲來。

哈夫丹並不打算與敵人在空曠的地方發生大規模的交戰,除非他能確保戰爭的勝利。出於這個原因,他始終貼著泰晤士河行進,並保證能隨時與自己的艦隊取得聯系。埃塞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兄弟兩人把軍隊部署在靠近羅馬古道的阿什當(Ashdown)附近,打算在此攔截哈夫丹。

維京人在中午之前抵達了撒克遜人的防線。看到敵人占據了制高點,哈夫丹便把麾下軍隊分成了兩批,計劃從側翼包圍英軍。看到敵人的這種舉動,阿爾弗雷德建議他的哥哥把英軍也分成兩隊,分別駐守在兩側。阿爾弗雷德的建議似乎很快就被采納,英軍與維京人的戰爭一觸即發。

這場戰爭的猛烈程度令維京人大為震驚。僅僅在四天前,他們輕而易舉便擊潰了這支軍隊。但是現在,他們卻反過來被打得節節敗退。為了守衛自己的耕地,英軍在戰場上拿出了視死如歸的勇氣。維京人退到了一個山坡上,身後的阿爾弗雷德“像一頭正值壯年的野獸”朝他們咆哮,甚至震動了他們用盾牌組成的防衛墻。絕望的維京軍隊變得混亂不堪,士兵紛紛轉身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