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3/4頁)

童高二人自然是希望跟著趙佶跑得越遠越好,就異口同聲地道,為保太上皇平安,乃以過江為上。趙佶點頭道,那麽便依二卿之意。

對於揚州的地方官來說,趙佶過江不過江各有利弊。趙佶不過江,童貫、高俅的部隊便要隨其駐紮揚州,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揚州的防衛力量,對應付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和抵禦極有可能突破中原挺進江淮的金軍,具有很大的好處。但這些人馬留在揚州,帶來的壓力和麻煩也很大。別的不說,僅錢糧開支一項,就是個相當沉重的負擔。趙佶過江,帶給揚州的好處沒了,可是壓力和麻煩也沒了。背著抱著一般沉,所以揚州的知州和通判在心裏盤算下來,也不覺得太上皇立馬要走是多麽大的遺憾。聽了趙佶的旨意,他們便命令屬下去指揮差役將趙佶等人的行李裝船。

沒想到這時又出了事:有人阻攔差役們裝船。

阻攔裝船的是當地的平頭百姓。原來,百姓們自昨日聞知太上皇駕臨揚州,且要由此前往江南,就有不少人不招自來,紛紛聚集於渡口,意欲勸諫趙佶中止南下逃亡之旅。方才趙佶一行倉皇逃奔江岸,又驚動了許多民眾跟來觀望。此時聞風來到江邊的人已說不清到底有多少,放眼望去只見是密密匝匝一片人海。一些漁船也從水面上圍攏來,你擁我擠地堵住了航道。一見趙佶要走,百姓們情緒激昂一擁而上,皆懇請太上皇以社稷安危為重,坐鎮揚州豎起抗金大旗。霎時間四面八方的民諫聲便勢如狂潮席卷了江岸。

揚州的知州和通判感到這事有點棘手,兩人商議了一下,就去請示趙佶,是否可暫緩過江。

趙佶見狀,惱火得很。他對這種帶有要挾性質的百姓請願十分反感。而且人們越是請求他留下,他越覺得這個地方危機四伏非久留之地。於是他沉下臉來下令,速將周圍的民眾驅散,不得耽擱他的渡江時間。

知州和通判只得讓下屬分頭去勸百姓離開,兩人亦親自去往來奔走喊話。但百姓對他們的規勸根本不聽,任憑他們喊叫得聲嘶力竭喉嚨幹啞,不僅無人後退一步,向江邊圍過來的人反而越來越多。那知州和通判焦灼無計,額頭上都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童貫在旁看著,認為這個局面只能由他來出面收拾了。

童貫曾先後統率大軍鎮壓過宋江、方臘兩股農民起義軍,在對付民眾鬧事方面是頗有些手段的。以他的經驗看,從骨子裏說,草民百姓都是吃硬不吃軟,別看眼前這些人仗著人多勢眾咋呼得緊,其實是色厲內荏一盤散沙,內中真敢玩命的沒有幾個。只要官方動真格的,無論他們有多少人,頃刻之間全都會作鳥獸散。現在由他站出來解決困境,正好乘機顯示一下他的能力,增加一把他在趙佶心目中的分量,讓趙佶感到他這個人確實不可或缺。

所以,他也沒向趙佶請示,便下令本部兵馬成作戰隊形向四周的民眾列陣展開,刀出鞘箭上弦。接著就命幾名將領馳馬陣前,同時向四方喊話,告誡所有圍聚於此者立即散去,否則即為謀反,格殺勿論。

聚眾情願的人們見此情形先是愣住,但繼之全被童貫的武力威脅激怒。不知是誰高喊了一聲:“他們敢動手,就跟他們拼了!”這句話就像點燃了火藥筒,引起了一片炸雷似的怒吼聲。人群非但沒有離散,反倒迎著引弓待發的箭鏃漸漸地向前湧來。

童貫並不是虛張聲勢,他對此早有思想準備。面對越逼越近的人群,他冷冷一笑,傳令下去,有膽敢再進一步者,毋庸遲疑,立即射殺。

揚州知州和通判萬沒想到今天這事會鬧成這樣,他們預感將要出大亂子了,俱在心裏叫苦不叠。趙佶也覺這樣一來事態恐怕要鬧大,但又吃不準童貫斷然采取強硬措施是對是錯,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人群還在繼續向前湧動,勝捷軍的弓弦已經拉滿,眼看一場血案在所難免。

忽聽有人急叫一聲:“童太尉且慢!”

童貫回頭一看,不得不將已經頂到唇邊的“放箭”二字咽了回去。他再驕橫跋扈,這個人的話還是不敢不聽的。這個人是鄭太後。

有趙佶在這裏,鄭太後原是不想出面的,但她見趙佶一直猶豫不語,而童貫卻當真要大開殺戒了,她不得不越過趙佶站了出來。她倒不是擔心一旦動武童貫控制不了局面,她相信,憑著童貫、高俅帶來的這兩支兵馬,強行將聚集江邊的請願民眾鎮壓下去,肯定是不成問題。問題在於那樣一來,所造成的影響將極其惡劣。

趙佶於國難當頭之際,置京城安危於不顧,徑自南下逃跑,已是非常不光彩的事,倘於途中再釀血案,必會搞得天怒人怨,甚至下場堪憂。即使不想將來只看眼前,逃難途中的護衛措施十分疏松,若與百姓結下死仇,那江湖刺客的報復手段,可是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