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3/4頁)

李邦彥、張邦昌本欲開口去反詰李綱,聽了趙桓的話,覺得用不著了。他們發現趙桓這幾天的皇帝當得還真是有點長進,居然也學會了避實就虛的花活。

趙桓又問眾卿還有何話要講,殿下無人應聲。對議和的兩種態度,已由李邦彥、張邦昌和李綱分別表明,而且大家也都看出了趙桓的傾向,知道再添聒噪純屬多余,所以也就沒人願再多嘴。

於是趙桓一錘定音:“好吧,既無異議,就即刻遣使去金營吧。”

“啟稟皇上,臣有一言。”李綱忽然想到一點,急忙奏道,“關於議和的地點,臣以為不宜放在金營,而應放在我汴京城中。”議和地點設在金營,是宗望的書函中指定了的,李綱當時聽了便覺不妥。他知道,談判地點的不同,會造成談判氛圍的不同,從而會直接影響到談判效果。現在聽趙桓說到要遣使去金營,他便趕緊將這個問題提了出來。

趙桓原本對這個問題沒什麽考慮,突然聽李綱這麽一說,他不禁愣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回頭去問李邦彥:“卿等之意若何?”

李邦彥忙道:“臣以為既要議和,在地點上似無須計較。”張邦昌亦幫腔道:“臣亦是此意。遣使前往金營,以示我朝誠意,豈不是更易使協議達成嗎?”

“唔,”趙桓點頭贊同,“二卿說得不錯。在這等細節上斤斤計較,倒顯得我大宋器量狹窄。議和地點放在金營未嘗不可,權當是給金人一個面子吧。那麽二卿以為,何人可為計議使?”

李綱聽著這君臣三人的一唱一和,感到事情不妙。皇上與兩位宰相不願在議和地點上對金人提出異議,分明是怕引起金人的不快。連這麽一點要求都不敢提,到了談判桌上,又如何能做到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呢?這豈不是尚未開談,便先輸了一著嗎?

但趙桓既已明確表示不要在談判地點上計較,再繼續糾纏這個問題顯然不妥。因此當趙桓問到何人可出使金營時,李綱便趕緊接過話頭,搶先應道臣李綱不才,願意充當計議使去與金人談判。他的用意,是生怕趙桓派出一個庸才懦夫誤了大事。而由他親自出使,他敢保證,即使是身處龍潭虎穴,在原則問題上他也絕對不會退讓一步。

然而李綱的打算再次落空。面對李綱的主動請纓,趙桓用手指輕敲著禦案做思考狀,眼睛卻瞅著李邦彥。李邦彥理解趙桓的意思:讓李綱出使金營,那是非把事情辦砸了不可。於是他馬上躬身奏道,李右丞身為守城主帥,不宜輕離職守,出使之事應當另擇人選。繼而張邦昌見縫插針,推薦了戶部尚書李棁。趙桓即予允準。

李綱不便強爭,只好緘口歸班。

吳敏、孫傅、何栗等人雖都覺得李綱實為出使之最佳人選,但因見皇上無有遣其之意,並且想到城裏也是實在少不得李綱坐鎮,便皆未出異議。這卻是苦了那戶部尚書李棁。那李棁沒料到說來說去出使金營這樁出生入死的差事竟然會落到了他的頭上,頓生大禍臨頭之感。但是他不敢推卸。於是他一面強作鎮定地領旨謝恩,一面在心裏大罵張邦昌狗嘴裏吐不出象牙,太不是個東西。

退朝之後,趙桓將李棁留下,在景福殿對他單獨做了召見。因為關於議和的一些具體原則,他不便當著群臣尤其是當著李綱說,但是必須要對李棁交代清楚,以便使議和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趙桓指示李棁,在與金人的交涉中,宜謙不宜傲,宜柔不宜剛。這個意思,說白了就是要求李棁盡力向金人示好。針對金人可能提出的賠償條件,他也向李棁交了底,允許可以對金國增加歲幣三百萬至五百萬兩,另付五百萬兩白銀作為犒勞金軍之資。至於割地問題,可以說個活話,請金人容再協商。他還指示李棁,在出使時可解金萬兩以及大批酒果,專作賞賜金將宗望之用。總之,是要以一切達到金人滿意,促使金軍盡早北還為準。

聽了趙桓的密囑,李棁心下稍安。他暗忖,若以如此原則去與金人交涉,大約還是比較好談,起碼不至於使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危及他自身的生命安全。

不過這番輕松心情沒有維持多久,便被李綱給破壞了。李棁接受召見完畢,剛剛步出宣德門,便被甘雲迎住,道是李右丞請尚書大人去親征行營司小坐。

原來,退朝時李綱聞得有太監呼喚李棁暫且留步,等候皇上單獨召見,知是趙桓欲對其面授議和方略,不由得便起了警覺。從趙桓在朝會上所表現出的態度上不難料到,其方略必然是以盡量迎合金人之要求為宗旨。而出使者若本著這種宗旨,到了金營卑躬屈膝一味示弱,金人定然會肆無忌憚地獅子大張口。那麽金軍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便極有可能在談判桌上盡收囊中。這是李綱萬難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