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示天威(第3/12頁)

值得一提的是,奏章的落款是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常袞、郭子儀和朱泚。

朱泚最初是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懷仙的部將,後來其其部將朱希彩取代李懷仙後,朱泚又得朱希彩的信任。大歷七年(772年),朱希彩為部下所殺,眾人推舉朱泚為留後,朝廷即授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大歷九年(774年),朱泚入朝以示恭順。朱泚赴京師,以其弟朱滔留管州務。不久,他察覺朱滔有自立野心,遂上表請留京師,李豫命他統領汴宋、淄青人馬以防吐蕃。

大歷十一年(776年),朱泚加同平章事,出屯奉天(今陜西乾縣),從“同平章事”的官職來看,朱泚算是宰相班子的成員。

李適看到常袞的奏章中落款是三個宰相的名字,心中不由一驚,本來想息事寧人的他開始對這件事情重視起來,因為三個宰相同時建議外貶一個人還真是不多見,最終李適認為僅憑“輕議國典”就貶潮州刺史有些過重,於是他大筆一揮改為外貶河南少尹。

按說這件事情本來可以到此為止,但李適一定想不到這封奏章落款的三個人名,除了常袞是親筆簽名之外,郭子儀和朱泚居然不知道內情,更搞笑的是,這也不是常袞有意欺騙李適,完全是因為當時唐帝國的公文制度存在嚴重漏洞。

最初肅宗李亨在位時,因為平叛軍情緊急,所以讓幾個宰相輪流值班,值班時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馬上處理,由值班宰相代替休假的宰相班子成員署名上奏,久而久之這種做法成為慣例。李適繼位後,朝廷內實際行使宰相職權的只有常袞一人,郭子儀、朱泚都只是以軍功進位宰相之職,並無對朝政的處理決斷之權,所以常袞在給李適的奏章上按照以往慣例也寫上了兩個人的名字。

可問題正是出在常袞事先沒有和郭子儀、朱泚溝通這件事,他本以為外貶崔佑甫是小事一樁,但郭子儀和朱泚恰恰卻不這麽認為。

崔佑輔的被貶在郭子儀和朱泚看來有些冤枉,所以二人聯名上疏李適請求從寬處理。他們的奏章遞上去後,搞得李適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李適詢問兩個人既然已經在常袞所呈的奏章上簽字為什麽又反悔。

皇帝陛下的發問,讓郭子儀和朱泚也是一頭霧水,兩個人害怕被治罪,立即解釋說根本沒在奏章上簽字。

直到此時,李適才明白原來這其中一直是常袞在搞鬼,盛怒之下,李適立即召見常袞詢問事情的原委,可是他沒想到常袞來到後居然振振有詞,說自己是按照慣例行事。

既然你是按照慣例行事,朕就偏偏打破慣例!

“你這是假借他人名義欺騙朕!”

常袞那無所謂的態度讓李適異常震怒,他向常袞咆哮道。

說完後,李適狠狠地拍了下桌子,然後起身退回內室,而此刻早已嚇呆的常袞,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前程很可能就毀在這件事上。

大歷十四年(779年)六月五日,也就是在李適怒斥常袞的轉天,李適召見群臣親自下詔,貶黜常袞為潮州刺史,同時即刻召回已經被貶上路的崔佑輔回來擔任門下侍郎並加封同平章事,這等於是讓崔佑輔頂了常袞的位置。

常袞雖然先前已經預感情況不妙,但當他聽到皇帝陛下的決定後,還是幾乎要暈倒過去。他沒有想到原本準備留給崔佑輔的那個潮州刺史的職位,居然最終會落到自己頭上,受到打擊的常袞被迫離開京城前往潮州赴任,兩年後轉為福建觀察使,於貞元元年(785年)病逝於福建。

李適下達追回崔佑輔的命令時,崔佑輔已經走到了長安東邊的昭應縣(今陜西臨潼),接到皇帝的詔書後,他立即趕回長安重新接受任命,算是進入了宰相班子。

服喪事件是一個偶發事件,雖然最初這不是李適有意為之,但從結果來看,誰也不會想到李適一朝宰相班子的調整工作居然會以這麽戲劇化的方式來完成。

最關鍵的是,崔佑輔回來後只幹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便病逝,在病重期間他向李適推薦了一個能夠代替自己做宰相的人。

這個人就是我們前邊提到過的楊炎。

在此之前,楊炎因為身為元載的同黨,被李豫外貶為道州司馬。這些年他一直遠離朝廷,如果沒有崔佑輔的推薦,楊炎很可能會終老於道州,但現在他必須收拾行囊趕赴京城接受皇帝的陛下的任命。

不過,當時誰也沒有想到,楊炎重新回到朝廷後,居然完成了一件唐代歷史甚至是中國經濟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楊炎制定和實施了對後世財政稅收制度產生深遠影響的兩稅法!

兩稅法

大歷十四年(779年)八月,楊炎從道州趕到京城,被李適破格提拔為宰相,開始了他嶄新的仕途之旅。楊炎出任宰相期間的最大政績當屬實行兩稅法,但為什麽大唐歷史偏偏行進到李適這裏時,兩稅法才應運而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