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四千發炮彈攻不下使館:榮祿的秘密(第6/7頁)

這就是真正的軍事問題了,答案相信大家已經發現了——沒有特種兵。

對於挾持人質這種高技術含量的活,並不是兵力越多越好的,它要求的是質量——既不能造成對方的傷亡,又要成功地限制對方的自由,這只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特種兵才能做到。而武衛軍中軍雖然有一萬大軍,但他們總不能帶著一個大炮去“挾持”人質吧?

使館區就這樣“炮口余生”了。洋人們雖然損失了66名弟兄,但這絕對是他們最好的結果了,因為他們原本有可能全軍覆滅的,而對於北京城的義和團民來說,他們就是另外的結局。

北京城內十萬義和團民的結局

在武衛軍中軍“圍攻”使館的同時,端王的虎神營和北京城裏的一萬多義和團民聯合攻打北堂,北堂裏只有原先從使館區抽調來的43名洋兵守衛,此外就是幾百名傳教士、神父和洋人,另外還有近3000名逃難到此的清國教民。

北堂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除了主教堂,附屬建築有孤兒院、修女院、教會醫院、學校、印刷廠,甚至還有博物館。這些建築都無比堅固,洋兵和教民就將所有的樓房、塔樓圍墻都修上了掩體和槍眼。

和榮祿在使館區明攻暗保不同,這裏是真正的進攻。不過,虎神營的那些八旗士兵是要團民先上的,團民雖然人很多,卻沒有什麽有效進攻的武器,每當他們靠近教堂時,就會被裏面的士兵開槍打死,他們放火,會被裏面的教民撲滅,挖地道炸墻,由於教堂非常堅固,始終炸而不倒。

然後,虎神營的士兵和團民聯軍打著打著,他們自己先打起來了——火並。

前面我們說過,所謂的“義和團”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內部也是有派別爭鬥的,有的很懂端王的意思,懂得“滅洋”只是手段,是端王集團實現廢立的槍頭,但也不排除某些“滅洋”熱心過度的人“入戲太深”,他們一心一意地“滅洋”,就滅到了端王集團的身上。

導火索從八旗軍將領慶恒開始。慶恒在神機營、虎神營、武衛軍中軍中都身兼數職,是個在八旗子弟中呼風喚雨的人物,他有不少結拜兄弟就是虎神營將領,甚至跟端王本人的關系都極好。而慶恒實際上是個“暗通洋人”的人,他倒不是出賣軍事情報,主要是跟洋人倒賣點貨物,發點洋財,畢竟慶恒朋友多,花銷也大嘛。

而慶恒的秘密卻被一部分團民發現了,他們十分憤怒,在捉住慶恒後先是公開毆打,然後將慶恒一家滅口。團民的這個舉動可捅了婁子了,虎神營很多的將領當即就要找義和團去拼命,據說連端王都雷霆大怒,要親自去跟義和團打群架(“操刀出欲與義和團長相鬥,剛、趙諸人力阻之始罷”)。雖然最後被勸住了,但從此以後,虎神營的將領開始在北堂報復團民。在進攻北堂時,他們故意將團民引至絕地,甚至先令團民進攻,然後故意在後面發炮“誤傷”。

進入北京的這部分團民本來就是打砸搶燒的流民群體,仗著端王等大臣要“依靠”他們,牛氣沖天、橫行無忌,最後竟然反過來要挾。他們要殺的人,連端王本人死保都無效(“王所遵者皇上,我們所遵者玉帝,如定須赦宥,團民等散去矣”)。而八旗軍將士是多年的地頭蛇,雖然端王等大臣要向團民“示好”,但這些人是不會忍氣吞聲的,都不是善茬,雙方就在北堂這邊經常打打群架,互相暗下殺手,等等。“聯合攻打”北堂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內鬥,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兩支敵對隊伍。

雙方火並,慈禧簡直是樂觀其成的,既然團民也讓端王集團的人很惱火,那麽也方便她出手了,而慈禧打擊義和團的名義就是:沒有在莊親王府登記注冊或者“注冊不實”的團民——“偽團”。7月14日天津失陷,為了向洋人示好以求八國聯軍留在天津,在榮祿向使館區送水果、青菜的同時,慈禧頒布上諭:以“偽團”名義在北京公開處死團民5名!

這是宣布義和團“合法”以來,慈禧再次把屠刀對準團民,不過這次誰都是沒有脾氣的,她老人家殺的是“偽團”啊,這就像在朝廷的軍隊裏處死奸細一樣,是可以光明正大的。

而後來,慈禧和朝廷漸漸可以大規模清理團民時,“偽團”的名義就不太好用了,畢竟也沒有那麽多人是“偽”的嘛,但這好辦,給他們冠以一項罪名——白蓮教教徒。義和團進入北京時,曾公開宣稱他們不是白蓮教,但朝廷說你是,你就是,甚至有的團民在被殺之前,驚問:什麽是白蓮教?

7月22日,慈禧幹脆在廷寄中叮囑各省督撫——在與洋人作戰時,要讓團民打前鋒,朝廷的軍隊在後方(“各該省如有戰事,仍應令拳民作為前驅,我則不必明張旗幟,方於後來籌辦機宜可無窒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