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四千發炮彈攻不下使館:榮祿的秘密(第4/7頁)

對於這一點,榮祿也是很有自信的。

之所以能夠成為慈禧最信任的心腹,榮祿靠的就是“善於揣摩上意”——請注意“善於揣摩上意”和“揣摩上意”是有很大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能夠不留痕跡,一切自然而然,不僅能讓領導放心,還能讓領導舒心,而後者會死得很慘,比如著名的楊修先生。

經過多年的歷練,榮祿已經不僅對慈禧的思想意識把握準確,對慈禧的潛意識都把握很準確!別的大臣在“緊跟慈禧”,對慈禧的上諭不折不扣地執行,而榮祿大人還要思考的問題是:慈禧為什麽發這樣的上諭?在上諭背後的真實目的是什麽?這就需要對慈禧的真實想法和下一步行動做出正確的預判!總之,對於慈禧想做而一時不能做的,榮祿可以先替她做了再說;而慈禧不想做而又一時不得不做的,榮祿有限度地去做,以便不將慈禧推向火坑,給領導留個轉圜的余地。

“圍攻使館”,就是慈禧不想做而又一時不得不做的事情。

雖說她的戰爭動員令慷慨激昂,誓死抵抗到底,但榮祿同志很清楚,那是慈禧拿給別人看的,去鼓動“天下軍民”的,在她老人家的骨子裏,真正要與洋人拼個魚死網破,她可從來沒有那樣的想法。不管通過什麽樣的方式,比如和談,比如簽條約,比如其他什麽辦法,只要能保證洋人不再對她的權力安全構成威脅,與洋人的戰爭就會結束。慈禧也並不是想要幾炮轟掉那些公使,“進攻使館”也只是在已經開戰的大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決定,慈禧對公使們還是那個老想法——做人質。

根據薩拉・康戈爾等人的記錄,我們來看“圍攻”使館區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裏到底發生了什麽。

6月21至25日:使館區遭到猛烈的炮擊,巨大的炮響整日整夜在持續。“但奇怪的是,那些炮都打得很高,炮聲隆隆,但沒什麽威力,只能打落使館裏的旗杆,他們也沒有連續開炮,一旦炮打中建築物,就停止炮擊。”

這個就不需要解釋了。慈禧的命令剛剛下達,端王集團也都在盯著榮祿,榮祿大人只好先響兩炮。

6月25日至7月13日:只有漫無目標地零星開火。但是7月13日,清軍對使館防區發動空前猛烈的全線進攻,攻破了使館前沿總共九道防線裏的七道防線,幾乎將法、德使館全部占領。但“奇怪的是第二天,攻勢明顯減弱,真令人費解”。

7月13日正是八國聯軍總攻天津城的日子,榮祿第一次真正猛攻使館,這不是對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城的報復,而是仍然執行慈禧“人質牌”的計劃,企圖將使館裏的公使和其他洋人挾持去救天津。因而,等到第二天天津城已經被占領,榮祿大軍的行動反而停止了,並沒有更加猛烈的“報復”。

而在7月14日,總理衙門給使館區送去了榮祿大軍“圍攻”以來的第一封信,說的是現在使館被圍攻,外面也到處是義和團民,使館區“很不安全”,請公使們離開使館區這個危險地帶,暫時去總理衙門“避禍”,朝廷將派大軍嚴格保護他們的安全。

這一招我們很熟悉,慈禧老人家之前也用過——哼哼,只要先把你們騙出使館區,那還不是“人質”?

自然,公使們也並沒有上當。

7月16日以後:晚上的“打月亮”行動仍然繼續。而在白天,在榮祿的安排下,一批新鮮的蔬菜、西瓜和其他水果,還有十幾大車的面粉和冰凍著的食品送進了使館區。公使們簡直受寵若驚,還以為這又是慈禧和榮祿搞什麽花招,一開始還以為有毒而不敢食之。

此時天津已經淪陷,慈禧當然希望向洋人“示好”,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八國聯軍見好就收,留在天津算了,不要進攻北京,於是趁著武衛軍中軍的圍困和警戒有所放松之際,使館區派出密使將信送到了天津,告知使館區裏的一切,八國聯軍才放心大膽地在天津停留了20天——而在這20天裏他們做了什麽,我們接下來就知道。

其實按照榮祿的計劃,送點西瓜青菜什麽的還是小兒科,他原本是打算在使館區圍墻周邊建一個菜市場的,派一批小販進去,賣點雞蛋、牛肉、黃瓜什麽的。只不過後來考慮到這個行動對端王集團刺激太大,不得不放棄。此時的榮祿也不像剛開戰時那樣顧忌端王集團了,因為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壞,端王集團的權勢也大大受影響了,朝廷的政治環境已經不再有利於他們,王公大臣們只有這樣的想法——誰叫你們惹來與洋人的“戰禍”,讓我們在京城的安寧生活也受影響啊。

“菜市場”雖然最終沒有建起來,但“黑市”卻是形成了,成天包圍著使館區但又不真正進攻的武衛軍中軍士兵百無聊賴,他們和“使館衛隊”的洋兵搭訕——準確地來說是做點小生意。有的把雞蛋藏在袖子裏帶過來賣給他們,有的是想辦法給他們去弄洋煙,後來幹脆是“衛隊”的士兵先出錢,想要什麽請中軍的士兵“代購”,生意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