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四千發炮彈攻不下使館:榮祿的秘密(第2/7頁)

李秉衡就這樣以官場同僚的鮮血給自己壯了“勢”,也達到了出氣的目的,讓他在感覺上更加像一位“英雄”了——李大人啊,人我也給你殺了,接下來就看你的了,你不要讓我失望啊。

8月5日,北倉和楊村防線吃緊,李秉衡將前往坐鎮指揮通州防線,這是京津間的第三道防線,也是北京城墻之前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通州失守,八國聯軍便可以沿平坦的京通大道一直抵達朝陽門,為了多要些兵,李秉衡找到了榮祿。

榮祿明確地拒絕了李秉衡:我哪有兵,連保護北京都不夠!李秉衡又要求榮祿給他一些槍炮子彈,榮祿幹脆利落地表示:沒有。

作為私下裏的“反戰派”,榮祿對李秉衡有說不出的厭惡,其實厭惡歸厭惡,榮祿更加清楚慈禧現在“寵”著李秉衡,但對他也只是抱著用一用的態度,聊勝於無嘛,其實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心裏有了這個底,榮祿大人連裝也懶得裝了,他收起以往那份高深莫測卻很少得罪人的面孔,直接澆了李秉衡一頭的冷水。

李秉衡只好帶著他的500“親兵”悲壯地走向戰場,他立下了“寧為國而捐軀,勿臨死而縮手”的重誓。而等到了通州,李秉衡這才發現,自己把一切想得太理想化了。朝廷原本為組建通州防線理論上召集了1.5萬名守軍,不過他們都是“理論上”的,都還只存在於給慈禧的奏報中,這些軍隊大部分是各地派來的“北上之師”,其中連袁世凱派來的那3000人也算上了。他們原本就是消極怠戰的,現在聽說是李大人親自上前線,就更加磨蹭觀望了——怕惹惱了他被一道奏折給參了嘛。

8月7日,李秉衡在前線召開軍事會議,而這些“北上”的將領沒有一個按時到達!

而前線士兵的士氣卻是如此之低迷,當李秉衡前去視察時,他們一個個無精打采、愛理不理,原因是他們已經很久沒有領到餉銀了,連吃飯都是問題,這仗怎麽打?

“朝廷不是已經撥付餉銀了嗎?”李秉衡表示很憤怒。

這答案自然是不需要明說的,它們被各級軍官截留了,其實這裏面的秘密誰都明白,但李大人似乎就是遲遲不想面對,他也想管一管,不過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八國聯軍逼近通州,為了解決士兵的糧草問題,李秉衡只好先從百姓人家中購買點糧食,卻發現通州附近所有的村鎮早就被從北倉、楊村來的潰軍搶光!

8月8日,李秉衡率軍抵達通州與楊村之間的河西務,然後從河西務節節敗退至通州馬頭、張家灣。8月11日晨,八國聯軍攻向通州,在李秉衡大喊“不要跑,為國效命”的呼聲中,已經逃得差不多的士兵一哄而散、四處逃命。日軍工兵用炸藥炸開了通州城門,八國聯軍呼嘯而入。

已經成為光杆司令的李秉衡絕望了,他是無法逃跑的,他就是來守通州的,並且還在出行前立下了誓言。絕望的李秉衡留下一份給慈禧的遺折,將各軍指揮不力、步調不一、聞戰即逃的情況報告給了慈禧——“就連日目擊情形,軍隊數萬充塞途道,聞敵則潰,實未一戰,所過村鎮則焚掠一空,以致臣軍采買無物,人馬饑困,無以為立足之地”,然後服毒自殺。

此時的李秉衡一定明白了那麽多王公大臣一遍遍呼喚他為“英雄”,卻誰也不願意來前線當“英雄”的原因。當李秉衡在通州戰事不利的消息傳到北京城時,大夥迅速忘記了李秉衡這個人,新的“救星”是李鴻章李大人,大家再次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著議和大臣李大人能夠早點到北京!

平時的李秉衡不貪財、不受賄、體恤百姓,很親民,一身正氣,表面看來,他是傳統意義上的“清官”與“好官”。然而事情並沒有如此簡單,這個人在甲午戰爭中與李鴻章作對的情況我們熟悉了,他“不屑與之為伍”,厭惡李鴻章的“唯利是圖”與“賣國”,看不慣李鴻章等人做官做到沒有一點“讀書人的操守”。但李秉衡並不知道,在李鴻章那邊,他也是受到極端厭惡的。李鴻章等人並非不想“求名”,他們早期也是求名的,只不過在“經世致用”的過程中,他們早就幡然醒悟了,他們知道一味“求名”是虛幻的,“求實”才能名利雙收。李秉衡大人豪情壯志,但他那500“親兵”,還不是劉坤一借給他的麽?

李秉衡就是那種有點理想化的官僚,他們寧願關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守著那份能夠感動自己的情懷,拒絕接受外面的事物,也沒有能力正視現實,在官場孑然孤立。他們厭惡“求利型”官員的“流氓手段”,辦事不講程序,卻不知道他們自己辦起事來時,往往比其他官員更加不注重程序,一意孤行,因為很奇怪,朝廷中的“名”也是要以破壞程序為代價來獲得的。他們為自己的“名”不惜拿一切去賭,國家、百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代價,連他們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為代價,他們經常發表一點名言,受人追捧,但他們所追求的“名”,與權臣死保權力、貪官猛撈銀子,其實並沒有什麽兩樣,因為這樣的“名”或許有益於自己,卻未必有益於百姓。他們的做事方式或許是他們自己認為最好的,卻不一定是最有利大局的——而這一點他們是不在乎的,他們沉浸在自我的悲壯裏,來造成一種最不負責任的後果,包括害了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