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南互保”:大臣的算計(第7/9頁)

難怪就連李鴻章後來對山東的局勢也贊嘆不已——“幽薊雲擾,而齊魯風澄”,袁世凱作為一個“空降型”的領導,竟然在短短幾個月裏將先後換過四任巡撫的山東“收服”,又將慈禧三番五次的調軍命令輕輕化解,保存了武衛軍中唯一剩下的精銳軍隊,大家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西方各國也紛紛贊賞和肯定,仕途從此有了洋人的支持,但大家都知道:

此人才不限一省,志恐怕也不在一省!

八國派遣援軍的秘密

好吧,通過前面的講述,我們已經知道天津待援的聶士成會面臨一種什麽樣的狀況了。其實大清19省中,除兩廣和新疆、雲貴這四個邊遠省份外,其余14省——包括參加“東南互保”的多數省份都是“奉命”派出了援軍的,太後的旨意也不敢不遵嘛。不過像李秉衡那樣帶500人北上也是派兵,像袁世凱軍隊走走停停也算是派兵,最後這14省派出的80余營(旗)“援軍”4萬多人,最終到達了前線的是1萬多人,而到達天津參加最關鍵的天津保衛戰的“援軍”——基本沒有。

與此同時,八國政府正在從各自的國家利益出發,將軍隊派往大沽口,戰爭打到這個程度,誰都清楚:必須擴大戰爭,只有擴大戰爭,才能擴大戰果!

從本土派兵最方便的是俄國,其次是日本,一個可以從陸上直接進入,一個是隔海相望。但奇怪的是,這兩個鄰國對派兵一開始都是不怎麽積極的。

俄國在大清並沒有傳教利益(東正教只在東北有幾座小教堂,但不參與傳教),如果說其他國家還有“保護傳教”這一條理由的話,俄國人純粹就是來撈好處的。正是因為如此,俄國對天津的戰事表現得很低調,他們最終總共只派遣了6627人左右的兵力到達天津,卻是“聲東擊西”,明攻北京,暗取東北!

在天津之戰的同時,有接近20萬的俄軍開進清國東北!他們自然要在這裏燒殺擄掠,攫取利益。這是八國聯軍京津之戰之外的另外一場慘烈戰鬥,我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了解這個故事。

日本同樣是八國中沒有傳教的,說起來他們信奉的佛教還是從中華帝國傳過去的,佛教能夠在日本正本清源、發揚光大,要感謝唐朝那個偉大的“傳教士”——鑒真和尚。但日本人也有另外的盤算。

日本最感興趣的也是肥沃的東北大地,但日本人暫時還不是俄國人的對手,需要時間來積蓄實力,而一旦八國與大清開戰,俄國肯定就會對東北趁火打劫,把東北給先搶了去,所以一開始日本甚至不希望八國與大清發生戰爭。他們駐北京公使館的政策就是安撫住各方,低調隱忍,“使館衛隊”中日本是出兵最少的,就連杉山彬被殺後都沒事兒。

不過日本逐漸明白,各國追求利益的野心是很難阻擋的。是啊,六年前你們剛剛跟大清打了一仗,現在輪到我們來打了,你就不同意了,難道只能讓你一個國家去搶掠大清?沒辦法,正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讓別的國家眼都紅了。

而日本又不敢太得罪這些歐洲強國,此時日本的國策正是“脫亞入歐”,六年前他們悍然進攻曾經的偶像“中華帝國”,這是“脫亞”的標志,而現在,如果參加八國聯軍,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加入歐洲陣營,這又是“入歐”的標志。在重新面對現實和權衡利弊後,日本確定了戰略——“必須下最大的決心和充分的小心”。所謂“最大的決心”就是派最多的兵出去,“充分的小心”就是要處處沖在最前面,以亡命徒似的打法“震撼”歐洲人,但要扮豬吃老虎,不要張揚,不要高調,甚至要處處注意在清國的軍紀,不要搶太多東西,要成為聯軍中軍紀相對較好的部隊,以贏得歐洲人的好感(後來日軍做到了)。

而日本人一向是精打細算的,雖然要派最多的兵,但如果能有別的國家幫忙出軍費該有多好啊——這並不是異想天開,因為有一個國家正需要出錢。

它就是英國。

英國是老大,按照道理,它需要派出最多的兵力,領銜各國作戰。但此時的老大正是很為難。英國還在南非殖民地進行和布爾人的第二次戰爭,在那裏投入了40萬的軍隊,無暇兼顧清國。

於是,日本人的辦法來了:大哥,在大清的領導權不能讓你們在遠東最大的競爭對手俄國人給奪去啊,我們有個好辦法,你們出錢,我們幫著你們出兵,怎樣?

於是,在英國付給日本100萬英鎊的軍費後,日本將打過甲午戰爭的精銳第五師團2.2萬人全部派出!不算俄國在東北的20萬大軍,日本就是八國中派兵參戰最多的國家,竟然占八國聯軍最終參戰總兵力4.7萬人的一半。此時的第五師團師團長是山口素臣,而東鄉平八郎已經升為常備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親自率領艦隊護送第五師團到大沽口登陸。1900年之戰,其實就是大清與它的兩個鄰國打的——與日本在京津,與俄國在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