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南互保”:大臣的算計(第5/9頁)

袁世凱的算計

其實在東南區的總督們運作“互保”的時候,袁世凱比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急。

因為他在山東的局勢要比東南難處理一百倍。

山東才是義和拳的熱點難點問題,東南區基本上沒有拳民,而山東正是義和拳的起源地。如果拳民不打壓下去,即使與洋人簽再多的“互保”也是沒有用的,最終還是要引發騷亂和戰爭。而隨著朝廷的開戰,義和拳又“合法”了,也就是說袁世凱以前打擊義和拳的那些政策統統失效了,原本清靜下來的山東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怎麽辦?

而作為袁世凱本人,他是武衛軍右軍統領,在武衛軍的前、後、中、左軍都已經派上用場,唯獨只剩下他的右軍的情況下,慈禧明令他帶兵馳援,他又有什麽理由不北上?

老袁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跟東南區的總督們事到臨頭才被動反應不同,老袁很早就在考慮自己的出路。自從1900年2月宣布山東局勢穩定,不再實行“日報制”以後,他其實一直沒有放松自己的警惕,一直在盯著朝廷,因為他知道山東是義和拳的發源地,一旦時機合適,是會有反撲的,而自己仕途上的危險期並沒有過去。史料記載,這一時期,袁世凱經常與他的領導榮祿保持密信聯絡。

到了5月份,袁世凱敏銳地注意到直隸的義和拳越來越失控,為了避免將來波及山東,袁世凱立即給榮祿寫信:領導,我從小站帶了近1萬名新軍過來,山東本省還有原來的駐軍1萬多名,我請求把他們都編入我的新軍隊中,作為右軍的“先鋒隊”,擴大咱武衛軍的隊伍,如何?

老袁提出的要求總是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榮祿又同意了。就這樣,袁世凱吞並了山東原有駐軍,手下的軍隊已經達到2萬人——請注意是“手下”,山東原有駐軍自然也是山東巡撫袁世凱的手下,但此手下已非彼手下矣。

6月,義和拳進北京,正在北京打砸搶燒,袁世凱又“敏銳地”意識到慈禧很可能要命自己帶兵進京,軍隊是自己“手下”的,無論是“剿匪”還是“滅洋”,老袁都不願去折損兵力。於是,老袁又提前向榮祿大人打招呼:據我得到的情報,英、德兩國對山東虎視眈眈,他們的軍艦也可能開到膠州灣,進攻山東,如果太後命我帶兵進京,您一定要在太後面前幫我說明這個情況啊。

這就是6月15日,慈禧命令“袁世凱迅速來京”時,還要加上一句“如膠澳地方緊要,該撫不克分身,著揀派得力將領統帶來京”的緣由。三天後(6月18日),慈禧的上諭改了,不僅袁世凱不用來,他手下也不用帶兵來(“惟山東海防緊要,膠澳事件亦恐不克分身,該撫著毋庸北上,並毋庸派令將弁帶隊來京!”)。慈禧這道上諭的發出,相信榮祿大人私底下起了關鍵作用。

接到這份新的上諭,袁世凱簡直長出一口氣,終於逃過一“劫”,不容易啊。不過,多年的官場“敏銳意識”也使他清楚“危險”並沒有過去,還必須想個根本之法!

此時,盛宣懷大人正在積極運作“互保”,山東雖然不在東南區,但老袁手中有精銳重兵,老盛自然不能忘記老袁這個官場實力派。於是盛宣懷把消息也透露給了他,袁世凱大喜過望,立即與盛宣懷保持密電聯系,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公請隨時教我!”

6月25日,裕祿、聶士成在天津苦戰,慈禧再次發布上諭,令袁世凱“派軍星夜赴津”,增援裕祿和聶士成。

這道明確的軍令,要是在平時,借袁世凱一百個膽他也是不敢違抗的,但此時袁世凱已經明確知道東南區的“互保”即將簽約。李鴻章還發電報說慈禧的戰爭動員令是“矯詔”,有了這些定心丸,袁世凱也有底氣了,他當機立斷:決定山東也要“互保”,“不派一兵一卒北上”(怕影響“互保”),雖然就官場級別來說,袁世凱不像劉坤一、張之洞和李鴻章。他們是多年的總督,官場的參天大樹,而袁世凱剛剛當上山東巡撫,軍事實力突出而政治根基未穩,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慈禧的命令也不敢不從,但有了這三位大佬集體撐腰,還怕啥?

當然,老袁還是老袁,他的特色就是膽大心細臉皮厚,雖然明明是抗旨不遵,但他要給慈禧一個面子。袁世凱同志開始不停地寫奏折,反正想各種原因拖延啊,什麽“東省防務日緊,兵力難分”,什麽軍隊染病了,無法行軍,什麽從山東到天津的路上到處是義和拳,軍隊路過都要受盤查,難保不生事端。最後,居然連“他很熱愛山東,舍不得擅離的”這個理由都搬出來了(“臣守山東,如不顧山東安危,貪功馳援外地,臣實在是不敢!”——《袁世凱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