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南互保”:大臣的算計(第6/9頁)

老袁,你真行!

而袁世凱也小看慈禧了,在危難面前,她老人家是不講面子的,東南區的協議已簽,與洋人的“互保”成定局,慈禧的救命稻草就只剩袁世凱了。7月1日,慈禧再發上諭,7月3日,慈禧又發上諭,催來催去,居然有要撕破臉面的意思。

袁世凱再不“表示表示”,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其實袁世凱最擔心的倒不是派些兵北上損兵折將,而是從此與洋人結怨而把右軍整體拖入戰爭的危險。既然慈禧不顧體面一催再催,他也只有明從暗抗,只說不做了。

袁世凱高調地宣布山東將“組軍北上”,當然小站新軍的精銳他是不會動的,就從“先鋒隊”裏挑選了6營共3000人。7月7日,這3000人奉袁世凱之命“北上”了,不過不要以為他們是“馳援前線”的,老袁的命令就是要“北上”,但不要與洋人交戰。7月19日——在出發12天之後,該部到達滄州,平均每天行軍約40裏,離到天津還有240裏,而此時的天津是一個什麽狀況,還在不在大清的手裏,我們以後就會了解。

不過,雖然在事實上和洋人“互保”了,但袁世凱一直沒有在“互保”協議上簽字,對於簽這個字,袁世凱不得不慎重。

他的官場實力無法跟李、劉、張三人相比,他們都是總督,只有他是新晉巡撫,所以這個字才不能簽。萬一將來慈禧追究,按照官場上官小倒大黴的原則,他不僅要被開刀,還是那些總督的替罪羊,這一點袁世凱不得不防。

所以在“互保”問題上,老袁的做法既和兩江、湖廣不同,也和閩浙不同:他先是動用新軍將山東本省所有的洋人全部護送到當時的通商口岸——煙台,派兵保護,然後讓煙台地方官府出面和各國駐煙台領事簽了一個類似“互保”的條約。

看來,老袁同志是在山東設了一個“政治特區”啊,既保護了洋人,其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戒備了洋人——這才是真正更好的“互保”。比起後來日本人在福建、英國人在上海違背“互保”協議的狀況,山東的洋人始終比較老實,而袁世凱自己又沒有出面,規避了朝廷問責的政治風險,如此高屋建瓴之手段,劍走偏鋒之奇招,實在是高啊。

如果說盛宣懷的上海電報局是“東南互保”的中心,那麽他老袁的山東巡撫衙門就是“東南互保”的另外一個中心。由於各地與朝廷的往來電報只能通過他的巡撫衙門電報房中轉,袁世凱就一直注意地方官中是否有攻擊“東南互保”的電文奏折,一經發現,及時截住。比如廣西巡撫黃槐森的電奏就被袁世凱及時截住了,袁世凱及時通知李鴻章,李鴻章及時把黃槐森大罵了一通——雖然他不在東南區,但“東南互保”也不能少了他老袁啊。

而袁世凱的工作並沒有完,接下來他要對付義和拳和教民。

在慈禧宣布“合法”之後,山東地區原本沉寂下去的義和拳組織自然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已經準備大鬧一場,出一口幾個月前被“袁黿蛋”打壓的惡氣。而袁世凱比較難辦的是,之前他對付義和拳的清剿主要是依靠地方官府的力量,而現在即使他能和慈禧頂著幹,地方官府也不會聽他的命令去“剿匪”。

袁世凱手中有一支絕對聽他命令的隊伍——新軍。

他先派人在各州縣張貼給義和拳的告示:朝廷已經承認你們合法了,讓你們殺洋人,那麽你們都應該奉命“北上助戰”,真正的“義和團”都已經去了京津,山東境內已經沒有了,留在山東的都是“偽團”、亂匪,殺無赦!

老袁就是以這個連慈禧都無法反駁的理由,在山東開始了對拳民大規模的清剿。山東各地到處血流成河,人頭滿地,山東的拳民別說出來鬧事,逃命還來不及。殺到最後,彪悍的新軍甚至越過邊界,進入直隸去殺!袁世凱就派人在直東邊界石壁上大書“山東地界”幾個大字,在直隸橫行無忌的“義和團”硬是不敢回山東!

就是從這時候起,老袁有了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外號——人屠。他這一時期到底屠殺了多少拳民,這在歷史上是有爭論的,根據9月袁世凱給張之洞的電報,“先後誅戮四千人”,這個數字應該比較接近事實吧。

對付完拳民,袁世凱接著就對付教民。為什麽還要對付教民呢?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就是不了解老袁了。在袁世凱看來,教民並不等於洋人,教民說到底也是清國的百姓,只要是清國的百姓,只要是在山東境內的清國的百姓,都必須服從他老袁的領導!洋人不好對付,本國的百姓還不好對付?

於是在袁世凱的密令下,新軍大規模地屠殺拳民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去恐嚇一下教民:現在朝廷都宣布“義和團”合法了,我們不能再保護你們,你們還不退教,等著被殺啊?於是大批的教民乖乖地退教了,重拳下來,山東地區不僅拳民的數量急劇減少,連教民數量也急劇減少——當然,“良民”的數量是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