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被內外勢力逼到絕境的慈禧進退失據(第4/7頁)

他是使館區著名的“人見人厭君”——德國公使克林德。這個人的脾氣暴躁和大嘴巴在使館區是有名的,連其他公使都在私底下稱他為“粗魯的日耳曼人”,平時他愛沖動,從來不把大清和清國人放在眼裏。

見到義和拳那標志性的紅色,克林德立刻勃然大怒,他追趕過去,舉起手中的文明杖就開始毆打兩人。年紀大一點的被打跑了,而那位可憐的少年被拽進使館,綁在樹上繼續毆打。(出自時任大清海關英國雇員的普特南・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

幾乎就在克林德綁架這名少年的同時,混進內城的少量拳民首次在內城燒教堂(“今晨探報,東華門外教堂起火……是為義和團入京第一次肇禍也”——楊典誥:《庚子大事記》)。

聽聞教堂被燒,克林德等人更加憤怒了,他們將少年打得死去活來。第二天(6月13日)中午,克林德將少年的血衣和一封警告信送往總理衙門,要求總理衙門限時贖人(“過兩點鐘,匪命休矣”)。

總理衙門上奏慈禧,慈禧令步軍統領衙門三位最高領導——九門提督崇禮、左翼總兵英年和署右翼總兵載瀾,前往德國使館請求放人。載瀾還是端王的弟弟,朝廷的輔國公,慈禧把他都派出了可見給足德國人面子,而克林德幹凈利落地拒絕放人,他給出的理由是——“朝廷沒有采取有效的剿拳措施”。

原來這個老家夥只是要借這個少年人質來說老問題——朝廷剿拳不力啊。

在步軍統領衙門與克林德交涉的同時,“使館衛隊”在使館周邊戒嚴,“一支德國和意大利的特遣隊襲擊了附近一座廟宇中正在習拳的拳民,繳獲了一些武器和大量紅帶”(仲芳氏:《庚子記事》)。

崇禮等人空手而歸,少年被德國人綁架的消息迅速傳開了,並且迅速從內城傳到了外城,傳言那位少年已經被德國人打死(此少年後來下落不明),更加恐怖的是:傳言“使館衛隊”將出城,屠殺所有的拳民和百姓!

外城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夜幕降臨之際,內城前三門——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當時俗稱“哈德門”或“海岱門”)開始爆發人潮大規模擠進內城的騷亂!

酉正(下午5時至7時)……方由署散值(剛從單位下班),拳匪不知何時闖入前三門,倏聚數千人……是夜子初,崇文門外,拳匪麕(jūn)集千余人,喊叫開城,神機營兵把守,並上城堵禦,洋兵隨亦上城,放排槍擊斃拳匪十余名……”(袁昶:《上慶親王請急剿拳匪書》)

相信大家還記得,13日這天慈禧是已經下過一道嚴旨強調九門守衛的,太常寺卿袁昶雖然平時是“親洋派”,但他也指出正是克林德綁架少年事件產生了拳民突進內城的導火索——“門吏等方與步軍統領議彈壓京城內外,遵旨嚴拿首要,以靖地方而弭鄰釁,不意德克使(克林德)闇於事機,擅自拿辦拳匪,以致激變!”

雙方冤冤相報的打殺正式開始。

冤冤相報:洋人主動上街剿殺拳民

入城的拳民首先直奔使館區而去,而“使館衛隊”架起馬克沁機槍掃射,拳民改為遠離使館區,放火燒教堂作為報復!“既受洋人槍彈,遂向北而奔,見有禮拜堂即放火燒之!”(普特南・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

6月13日夜,四大教堂中的三座——宣武門內的南堂、崇文門內的西堂、王府井大街的東堂全部被燒毀,剩下的只有北京城裏最大的教堂——皇城西安門內的北堂(西什庫大教堂),這裏有法國主教和許多傳教士,“使館衛隊”分出了43名士兵守衛。

而2000多名教民緊急逃進使館區避難,另外3000多名教民湧入北堂。

“使館衛隊”全軍出動,開始在使館區周邊戒嚴。“東交民巷、前門東城根、南禦河橋、中禦河橋、台基廠、東長安街、王府井大街,皆不準清國軍民人等往來,有洋兵看守。東城往前門者,只有北禦河橋北半橋可以東西往來行人,南半橋有英兵持槍站立。”(《石濤山人見聞志》)

整個使館區周邊已經很難見到清國人,使館區清靜了,也安全了,然而,如果以為他們只是要在使館區周邊戒嚴那就錯了。6月15日起,使館區在兵力有限、周邊環境對他們還很不利的情況下,開始了一項使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主動上街射殺拳民。

洋人把這次行動取名為“獵取拳民行動”,由於6月15日這天是禮拜五,《聖經》中的耶穌受難日,也稱“禮拜五獵取行動”。

參加行動的有三類人。

第一類是“使館衛隊”。作為正規軍,他們是“剿匪”的主力。6月15日當晚,法美使館分隊士兵“為援救400名教民,開槍打死拳民60多人”(時日本公使西德二郎記載)。6月16日,英、美、日分隊在使館區以東,一次性射殺了近50名拳民。(英人翟蘭思:《北京使館被圍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