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面是佛陀之音,一面是刀鋒政治

1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七月,長安地區發生了大地震,傷亡人數不少。洛陽人認為這是發生大難的前兆,人心動蕩不安。

八月,安南(越南)發生騷亂;九月,河南又打出擁戴廬陵王中宗為旗號的叛亂,很快即被平定。在這一年中,發生全國性的大饑荒,尤其以山東和關內最為嚴重,路有餓死骨。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一個六十歲的老婦人,自從成為皇後,掌控大唐的政治大權已經有三十年。特別是她成為皇太後之後,無論是名義上,還是實際上,她都是這個帝國的真正主宰者。

武則天知道,只要大唐的國號一天不變,天下仍是老李家的天下,而自己在名義上僅止於“代天子攝政”的地位。如果還想進一步發展,就需要變更國名,向天下宣布——這是武氏王朝。自己早已不是風華絕代的女子,而是六十歲的老嫗。雖然懂得保養,看上去要比同齡人年輕二十歲,但她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時不我待。

正月五日,武則天在神都洛陽建立高祖、太宗、高宗的三座廟宇。與此同時,又建立祭祀武氏祖宗的“崇先廟”,而且還慎重地派有關人員議決,確立崇先廟內設立房間的數量。

對官員們來說,這是太後武則天為了測量他們忠誠度而拋出的問題。於是有官員上奏,建議崇先廟應設立七室,唐室太廟則減為五室。

武則天對這個建議很是滿意,馬上批準。這時卻有人出面幹預,此人正是以前出賣上司劉祎之,得以晉升為春宮(禮部)侍郎的賈大隱。

賈大隱的理由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是自古以來歷代不易的禮法規定。皇太後既然親受先帝遺托,應盡量發揮唐室光輝。因此,崇先廟的堂數,就應該與諸侯廟宇的室數相同,才不違古禮。

武則天內心雖然憤怒,但在表面上還要裝出欣然接受的姿態,爽快地接納賈大隱的建議。於是,崇先廟只建了五室。

武則天之所以這麽做,有她自己的利益考量。如今她不能再為這種小事而引起朝廷騷動,何況在她內心,早就有了另外的安排。

賈大隱之所以這麽做,也是有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他深知出賣視他為心腹的劉祎之以後,劉祎之被賜死一事,在朝臣們中間所造成的影響比他預期的更為嚴重,大家都對他留下惡劣的印象。尤其現在,朝臣都知道告密者是他以後,賈大隱深深感覺到,文武百官對他的態度比他想象得更為冷漠。

賈大隱在內心驚愕之余,為了自己今後的打算,想證明自己也是不輸給劉祎之的儒家硬漢,才特意在百官面前做了這次表現。在諫奏的同時,他也做好了惹怒武則天的準備。當他的諫奏意外地被武則天所接納,賈大隱這才放下忐忑不安的心。於是,他逢人便誇贊:“太後對合理的事,能坦誠接受臣下的諫言,這一點正和喜歡聽諫言的太宗皇帝相同,雖然說是女性當政,也稱得上是明君了。”

進入二月,洛陽宮改造工程全線上馬,乾元殿成了一堆廢墟。太後武則天決定用一座最具標志性的建築——明堂,向世人展示自己無與倫比的威儀。

在破土動工之前,武則天專門在朝堂之上詢問眾位大臣們,有誰知道“明堂”到底是什麽樣子?

有人說:“明,猶清也。堂,高明貌也。明堂乃是上古祭祀上帝和祖先的場所,也是古之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舉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均在此舉行。”

有人說:“明堂之制,源遠流長。軒轅黃帝,曾拜祀上帝於明堂。其堂之制,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

還有人說:“周之明堂最為盛名,其規模、功用,遠勝於前代。每臨季秋,皇帝必大享於明堂,宗祀文王以配上帝。”

武則天說:“本宮欲仿效周制,建一明堂,以此作為祭祀布政之所,何如?”

群臣一聽,這才弄明白太後武則天詢問“何謂明堂”的真正意圖。有的變得默不作聲,有的說:“先帝高宗、太宗時,就屢有明堂之議,也曾明令頒詔,要遵古制而建。惜無人知道古之明堂形制究竟若何,以至莫衷一是,半途而廢。今太後欲建明堂,想法是不錯,可惜咱們還是不知道該怎樣建。”

武則天笑著搖頭,建造一座高規格的建築有那麽難嗎?她要求弘文館的學士們三天以後,拿出建築方案。

當年周公建明堂用了七年,而武則天的明堂從動議到竣工僅僅用了一年左右,充分展示了武則天的政治決斷能力。建設周期雖然不長,但它絕對不是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