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難八(第3/3頁)

而事實證明,過於草率地急速提拔蔡澤,對蔡澤本人和對秦國都是不利的。秦國是個

賞功任官的國家,蔡澤無功受祿,輿論不服。於是蔡澤根本調動不了自己的屬員和朝內大臣,大臣們紛紛運動,想把他搗下去。蔡澤成了瘸腳的鴨子,只好在數月以後,主動辭交了相印。

後來,蔡澤逗留在秦國,伺機建點兒功業。到了秦始皇時期,他終於出使燕國,嚇唬

燕國人一番,把燕太子丹調到了秦國來作人質,算是為秦國謀得了燕國這個盟國,有助於執行了遠交近攻的路線。大約蔡澤因為這些“功勞”,總不至於繼續餓著肚子、丟了釜,作流亡無產者了。蔡澤一度還被封為“綱成君”。

範雎、蔡澤,兩個出身低微的布衣,早年飽受困苦,卻終能懷金結紫,揖讓人主之前,名動諸侯海內,頗有一番造就,豈不偉哉。按司馬遷所說,這也是受了當初困厄的福,被困厄所激勵啊。這是值得我們當代每一個落魄小青年來學習的。

而秦國這種“走馬燈”式地更換相國人選,又是一種政治清明的進步表現,跟現代社會上的內閣總理更換制,頗有形似。這種機制,保證了秦國的勝利。而六國則是貴族大爺們世世代代壟斷朝廷,暮氣沉沉,積重難返。秦國日益富強,不亦宜乎。

歲月蒼茫一片,奔湧滾滾。當成敗榮辱和功臣頭顱,都為時間的長風吹去,一萬年後的我們,大約得到的就是這些教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