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傳奇時代(第2/4頁)

這一些材料都說明,生根於北方的雜劇藝術確實是背井離鄉,到南方來落戶了。初一看,它趕著熱鬧,趁著人流,憑著元朝的軍事、政治強勢,馳騁千裏,是生命強度的新開拓,而它在南方的對手南戲只能黯自衰落。但在實際上,北方雜劇在南進之後,主要還停留在南方的都市,而在鄉村,還是南戲南曲的地盤,因此,時時有可能實行“反滲透”。果然,如徐渭所述,“順帝朝,忽又親南而疏北”。有的學者認為,當時南方城鄉以南戲南曲構成對雜劇北曲的戰勝,也可能與部分浙江藝術家仍然把雜劇北曲看成“夷狄之音”有關。

元雜劇衰落的第二個原因是戲劇家的社會觀念和精神素質發生了變化。

元代後期的雜劇作家們雖然繼承了關漢卿、王實甫他們的事業,卻未能繼承他們的情懷。

北方的雜劇老將、梨園故人來到杭州後漸漸老去,雜劇領域裏南方文人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南方文人此時的境遇已有很大的變化。

從大的方面看,元代統治者總結了進入中原以來的統治經驗,開始對南方實行比較聰明的政策。他們在北方保存著對遊牧時代“哥哥弟弟”們的貴族分封,在南方則給了漢族庶族地主以較寬容的許諾。這樣,整個江南的上層社會,就與元代統治集團形成了一種比較溫和的關系。與此相應,前期雜劇藝術家胸中所積壓的那麽濃重的郁憤,在後期雜劇藝術家身上也就消釋掉了一大半。

從小的方面看,元代後期的文人,已不像關漢卿他們那樣走投無路。1314年開始恢復科舉制度,取仕名額也有增加。(葉子奇:《草木子》:“元朝甲寅年開科取士,九成殿芝生。”《新元史·選舉志):“元統二年增進士名額至百人左右,榜各三人,皆賜進士及第,元之取士,莫盛於此。”)元代前期,幾乎整整一個時代,把所有的知識分子都遺留於科舉網絡之外,於是造就了戲劇藝術領域的空前偉業。待到科舉一恢復,仕途一開啟,年輕的英才復又埋首於黃卷青燈之下,出入於貢院科場之門,致使勾欄書會、舞榭歌台的藝術水準,頓時降低。

只要瀏覽一下元代後期雜劇就可發現,在這裏,過去的怒吼變成了諫勸,過去的決絕變成了期待,過去的審判變成了調解,過去的突破變成了恪守。在這裏,似乎一切都變成了“內部談判”,勃勃英氣變成老氣橫秋,孤注一擲變成老謀深算,鋌而走險變成溫文爾雅,破口大罵變成抱笏參奏。在這裏,“權豪勢要”的無賴也會受到批斥,社會矛盾也會有不少揭露,甚至統治集團的政策也會遭到非議,但這一切,都彌漫著一層“妥協”的雲霧,很難組合成一種深長的傾吐和熱切的追求了。

當然,寧靜淡遠也能構成一種藝術風格,例如代表著元代另一種文化精神的趙孟頫(1254—1322)就在山水畫中表現出一種高雅的協調,但這種風格很不適合戲劇舞台,更無法承接元雜劇的生命主調。

雜劇衰落的第三個原因是它的藝術格局由成熟趨於老化。

也許,不得已而成為一種宏大藝術現象的“續貂者”總是不幸的。不僅是因為他們常常會與前代形成難堪的對比,而且還因為這種藝術本身確實已經自然地老化。在那過去不久的光彩年月裏,能寫的題材都寫過了,能運用的技巧都發揮了,能做的文章都做盡了,能說的話都說完了,而且都做得那樣完美,說得那樣漂亮。要做新的文章,無論客觀條件還是主觀條件都還火候未足。於是,只得憑著余響勉強延續,而余響是不能與本體相提並論的。

由於經過不少高人染指,元雜劇的藝術格局已趨固定,聲腔更是嚴整,很少再有伸拓的空間,這與南戲南曲因長期貼近村俗而不被文人學士重視的情景正好相反。在固定而嚴整的模式裏,元代後期雜劇在藝術上的一個通病就是因襲摹仿。它們既因襲前代,又互相摹仿,常常給人以一種面善感、眼熟感,大同小異,一題數作,黃金時代那種一個劇本一種姿態、一場演出一番創造的生氣勃勃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了。戲劇家們自己也感到了這個問題,力圖掙脫,但在他們手中,可寫的內容和可用的技法已經聯結成一種相當固定的關系,因此弄來弄去還只是活動在一塊小小的園地裏,那是一塊由前人開拓,現已足跡密集的可憐園地。許多身處衰落期的藝術家,都曾在這樣的園地裏打發過尷尬的歲月,不獨戲劇然,也不獨中國古代然。

像鄭光祖、喬吉這樣並不很差的劇作家,也已經常常在文詞的雕琢上徒耗心思,又受人嘲笑。戲劇史家曾經列舉過鄭光祖《周公攝政》一劇中這樣的文詞:“自商君無道,暴殄天物,害虐丞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要厥士女,惟其士女,匪厥玄黃”;還有喬吉《金錢記》中這樣的文詞:“恰便似珷玞石待價,鬥筲器矜誇。現如今洞庭湖撐翻了範蠡船,東陵門鋤荒了邵平爪。想當日楚屈原假惺惺醉倒步兵廚,晉謝安黑嘍嘍盹睡在葫蘆架。”(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第一章。該書針對這種情況認為:“試想,當時廣大觀眾,對這種典故連串的唱詞,能夠聽得懂嗎?……這真是僻奧晦澀、詰屈聱牙,只不過是四書五經的翻版,算不得戲曲語言。”這是說得很對的。)顯而易見,這種雕琢傾向與藝術創作的主旨大相徑庭。雜劇委頓的總趨勢造成了這種不良傾向,而這種傾向又加速了雜劇的委頓。一切走上了下坡路的藝術品類,往往陷入這種不可自拔的惡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