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最後北行(第5/7頁)

民國廿二年五月二日膺白由南昌返滬,到家適其總角交徐青甫先生在座。他告訴我與青甫先生已經答應蔣、汪二先生北行就政整會事,一切已定,明令明日發表,將盡可能速即北上。青甫先生對他苦笑說:“這大木梢遭怎格辦?”“遭怎格”是杭州土話“這遭如何”之意。這時北方局勢已經非常不好,我恐懼其死裏求生,必定焦頭爛額。他對我說:“勿以為我們長可在山中做‘事外逸民’,國家垮下來將無山可入,不經努力,他日必悔,盡最後之力,則心安無怨。”

匆匆受命,急急準備,既經決定,連我亦忍著心,贊成他早日就道,不但如此,我還壯起膽來,存著希望作樂觀語。幾年來,我雖然常常權充書記和譯電員,此時我不便同行,他亦不要我同行。臨時請何傑才君為秘書,傅墨正君辦庶務,王大綱君譯電。一切準備須在上海。而到南京亦須耽擱,與政府各方面人見面,此事他後來請汪先生代決定,代安排,使他可以早日動身。比他先行出發北上的有兩批人,似不重要而屬必要。一是刺探敵情的人;凡辦過對日交涉的人,都多方網羅。二是對內懷柔敷衍的人;凡與舊軍閥政客有過交誼的人,均去代為先容。如上駐日公使蔣雨巖電言,第二第三偽國正在醞釀,昧大義者非正常百姓,而是軍政失意大員。膺白以為此輩能懸崖勒馬,不但國家多存體面,事實亦比事後收十要容易得多。這一次,他一改從來不敷衍態度,甚肯卑躬,亦不惜慷國家之慨,多攬冗員。中國從未著意培養外交人才,對日尤甚。外交須先有國策,以國策為中心,而中國從未達此境界。對日關系之惡,尤令自好者望而卻步。膺白一向對以上兩種“人”和“事”少注意。此次網羅對日人才,非甚忠厚過時,即近浪人一流,理想的人才極為難得。為國家與時局,他不敢以心中之是非為是非,處處說之以義,結之以情,尊為好漢,相與愛國。日本人性急而量窄,中國人與之相習,急窄更甚,莫不自以為功,此皆事先想象不到之事。這次在膺白已經兼容並包,然亦不免有漏下之人,他有意無意我不知,因我留在上海,他們來找我。我在膺白面前,對國事和其他看法,要保持獨立的見解,雖然我們的看法大都是相同的。我在人事一端,極少插嘴,我守公私分際甚嚴。

我想不到何亞農君從北平回滬,告訴我膺白身邊人才太少,被人包圍,要我速到北平,他自己願在膺白辦公桌旁擺一桌子幫忙的話。我回答他,人才太少是的確,老朋友關心他,為何不開張名單給他,讓他延攬?問他心目中的人才,他沒有說出一個,末了說出一個他所認識辦過庶務的人,該到北方去。膺白不會受人包圍,想包圍他不會成功。這次膺白有一件認識很錯誤的事:他對某幾個老人,以為是熱心而不是熱衷,甚表敬意,後來都知不然,這亦是想象不到之事。不能擁他成一小的或大的系統,可能為許多人所失望而不喜;但為此行第一個姿勢,他光明坦白,除開對國家,任何事引不動他。

膺白到南京之日,平津已危在旦夕,先他北上準備住處的人,特又趕回南京,候他於正在會議的門外,要他再往南昌,不出一星期局勢可決,若平津已失,無再北上之必要。膺白五月十五日日記曰:“在鐵道部(汪之官舍)午飯,墨正由北平來,報告北局危險,嶽弟托轉達意,要我緩行,予思國家危急至此,不能再為個人打算,斷然北行。午後訪鈞任(羅)、果夫(陳)、楚傖(葉)、覺生(居)、哲生(孫)等,六時渡江。”

嶽軍先生雖為膺白打算,囑其緩行,但他自己在平,直到膺白抵平,塘沽停戰議定,然後返滬。凡膺白所落落而疏忽的人事周旋,嶽軍先生足以代他彌補,在黨亦有其地位。青甫先生早歲在東三省銀行界服務,與前一輩的東北文人多相識,故亦毅然先膺白赴津;老朋友這次亦幾乎總動員。青甫先生一次嘆息告我天津情形,圍坐打牌聞門外爆竹聲,相顧曰:“是了吧?來了吧?”論為人心已死的現象。

以下錄膺白離滬前所收到有關華北軍情的幾份電報:

上海黃膺白先生:總座頃致黃(紹竑)、何(應欽)電要領四則,文曰“(1)敵軍全線業已撤退,當不致獨向古北口一路深入。惟中央各師之在該方面者,連日苦戰不停,又無單獨反攻驅敵出口之實力,此種無企圖之兵力消耗,殊屬不宜,似應相當隔離,俾便得暫整理。如此路長此糾纏不清,甚或惹起全線戰事之再發,亦難預料。請兄等特加注意,亟謀適當之處理。(2)多倫既失,全察動搖。該地屯兵七八萬,竟為偽軍張海鵬、劉桂堂輩所攻陷,不勝詫異。欲圖挽救,自以統一該路之指揮為最急最要。閻(錫山)、徐(永昌)既不允就,惟有仍請(黃)季寬兄以參謀長代行委員長職務,速赴張北負責指揮,以圖恢復。(3)此次敵兵自動撤退,本非我軍戰勝之結果,中外共知。我軍乃據為通電報捷之資料,如雪片紛飛,內長國人之虛妄,外召友邦之嗤笑,致外報竟有我國軍人奇不知恥之譏,實可痛心,應即切實糾正。一切標語口號之政策,徒增倭寇之敵愾心,於我毫無實益,亦應概予停止撤銷。(4)我軍實力不充,只能妥擇陣地抵抗,此種戰略策定後,宜使全線一體恪遵。怯者固不得擅退,勇者亦不許輕進。論者每持以攻為守之說,欲乘敵人薄弱之點,貪圖小利,輕於突擊,徒為局部一時之快意,固於事無濟,且最易牽動全線。請兄等與各將領分別面談,切實申明此旨,共同注意為要。即希查照辦理,並盼確復”等語。(楊)永泰魚申。(廿二、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