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照霜雪:征服高昌

西域是一個統稱,泛指今天的青海、新疆以及中亞的東部地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闊。在西域之內,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和部族,諸如西突厥、吐谷渾、黨項、高昌、焉耆、龜茲、疏勒、於闐、罽賓、康國等,其中勢力最為強大,唯一能與唐帝國抗衡的國家,無疑就是西突厥。

突厥是南北朝晚葉繼匈奴和柔然之後崛起的一個遊牧民族,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此後東突厥日益強盛,而西突厥則日漸衰弱。到了隋大業年間,也就是射匱可汗執政時代,西突厥的國力逐漸恢復,開始攻城略地,開疆拓土。唐武德初年,射匱可汗卒,其弟統葉護可汗繼位。

統葉護是一代雄主,史稱其“勇而有謀,善攻戰”。他上台之後,進一步加大了對外擴張的力度,“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舊唐書·突厥傳》)

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時候,整個西域的控制權已經牢牢掌握在西突厥手中。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年底,西突厥突然爆發政變,統葉護可汗被其伯父莫賀咄所殺,莫賀咄隨後自立為可汗。統葉護可汗的舊部不服從莫賀咄,遂擁立統葉護之子為可汗,稱為肆葉護可汗。於是雙方開打,西突厥陷入內戰,對西域的控制開始削弱。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帝國一舉平定了曾經如日中天的東突厥,這對西域諸國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震撼。同年九月,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國王率先擺脫西突厥的控制,親自入朝,以其國七城歸附唐朝,李世民在其地置西伊州。十二月,西域的一個重要國家高昌也向唐朝伸出了橄欖枝,國王麹文泰親自到長安朝見。李世民隆重接待了他,不僅賞賜甚厚,而且賜其妻宇文氏姓李,封為常樂公主。

伊吾的歸附和高昌的入朝讓李世民大喜過望。

因為唐朝如果要經營西域,要從西突厥手中奪取對西域的控制權,就必須首先控制伊吾和高昌。

尤其是高昌——它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從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後,第一站是伊吾,第二站就是高昌。而伊吾面積狹小,與高昌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高昌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十分突出。

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在漢代稱為車師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兩漢時期,漢朝與匈奴就曾經為了爭奪此地而爆發多次戰爭。

要從西域諸國進入河西走廊,本來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南道,也就是穿過白龍堆沙漠,途經樓蘭國,抵達玉門關;另一條是北道,就是穿過高昌國境,經伊吾到玉門關。

但是自從樓蘭古國神秘消失後,南道就被廢棄了,於是高昌自然就成為絲綢之路上獨一無二的黃金通道,其重要性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取代。當初玄奘西行求法時就曾經在此滯留數月,差一點被麹文泰挽留而無法成行。

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高昌因此幾乎壟斷了西域與中原之間所有的過境貿易,從中獲取了源源不斷的巨額利潤。

高昌的得天獨厚令人羨慕,自然也就令人垂涎。

位於高昌西南面的焉耆就對此垂涎不已。

但是光垂涎是沒有用的,心動不如行動。

焉耆人很快就行動了,他們卷起袖子喊出了一句令高昌人振聾發聵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

是的,焉耆要修路,要把當初廢棄不用的那條磧路——樓蘭古道重新修起來。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焉耆國王龍突騎支遣使到長安朝貢,“順便”向唐太宗提出了請求——“開大磧路,以便行李”(《舊唐書·焉耆傳》)。

李世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

反正多修一條路,對唐朝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更何況是地方政府自籌資金,又不要中央政府撥款,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李世民當即表示同意,並對焉耆善於搞活經濟的思路和做法給予了高度肯定。

聽到焉耆喊出修路的口號後,麹文泰本來就憋了一肚子氣,如今聽說他們居然還跑步進京,把唐朝政府的“紅頭文件”都搞到手了,頓時暴跳如雷。

這還了得!奶奶的,這不明擺著跟老子搶飯吃嗎?

還有,這李世民也忒不靠譜了,對於這種搶人飯碗、惡性競爭的卑鄙行徑不但不進行批評教育,反而還公開支持,鼓勵縱容,這當的是哪門子天可汗!

麹文泰當即決定出兵,給龍突騎支一點厲害嘗嘗。

你小子想虎口奪食,老子就打得你滿地找牙!

隨後麹文泰便縱兵攻打焉耆國,並盡情地洗劫了一番,然後滿載而歸。

高昌估計是把焉耆打算修路的資金都搶走了,要不就是把他們搞活經濟的勇氣給嚇沒了,所以修路之事後來就莫名其妙地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