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戰:平定吐谷渾

在唐朝與西域諸國之間,有一條地形狹長的交通要道,稱為河西走廊。從長安往西北方向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可到達西域;再穿過西域,可直抵中亞、西亞諸國,甚至遠抵歐洲大陸。

這條貫穿歐亞大陸的重要交通線和貿易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而吐谷渾汗國就位於河西走廊的南側,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

很顯然,吐谷渾與唐朝的雙邊關系如果良好,就能保障這條貿易生命線的安全與暢通。

不過可惜的是,從李世民上台執政起,雙方的關系就一直顯得不太良好。盡管太宗李世民努力與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可吐谷渾卻屢屢入寇河西走廊,嚴重威脅著唐朝邊境與絲綢之路的安全。

吐谷渾是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年從東北的白山黑水遷徙至水草豐沃的青海、甘肅一帶,“有地數千裏”。6世紀中葉,其王慕容誇呂自立為可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隋末唐初,慕容伏允在位,曾一度被隋煬帝楊廣擊敗,逃奔黨項。大業末年,趁中原戰亂之際,慕容伏允收復失地,重建其國。其長子慕容順曾入隋為人質,唐朝建立之後,高祖李淵以送還慕容順為條件,與吐谷渾相約共擊河西李軌。平定李軌後,李淵履約將慕容順遣送回國。

貞觀初年,慕容伏允年事已高,遂將朝政大權委於宰相天柱王,對其言聽計從。天柱王是一個鷹派人物,傾向於對外擴張。在他的影響下,吐谷渾采取了陽奉陰違的做法,表面上經常遣使朝貢,背地裏又頻頻入侵唐朝的西北邊境,曾先後縱兵大掠蘭州、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廓州(今青海化隆縣西)等地。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五月,吐谷渾又一次故伎重演,一邊“遣使入貢”,一邊又“大掠鄯州而去”(《資治通鑒》卷一九四)。唐太宗李世民終於忍無可忍,遣使對慕容伏允大加責備,並命他親自到長安朝見。

慕容伏允謊稱有病,拒絕入朝;同時又為其子尊王請婚,要求迎娶唐朝公主。

吐谷渾的這種做法看上去好像頗為自相矛盾,不可理喻,其實也不難理解——他們這麽做,無非是一方面想多劫掠一些財帛,撈一些實惠,一方面又不想與唐朝徹底決裂,怕唐朝大動幹戈,所以才會屢屢玩這種既當強盜又拋媚眼的不入流把戲。

吐谷渾自以為高明,其實是在玩火。

而玩火者必自焚。

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李世民對吐谷渾的求婚做出了非常明確的答復——要娶唐朝公主可以,但是尊王必須親自到長安迎娶。

慕容伏允再次當起了縮頭烏龜,不但沒有讓他兒子入朝,而且再度縱兵入寇,甚至扣押了出使吐谷渾的唐朝使臣趙德楷。

這簡直就是喪心病狂。

李世民一再容忍,連續派遣十批使者與吐谷渾交涉,但是毫無結果,慕容伏允置若罔聞。李世民又親自對吐谷渾的使者“諭以禍福”,但冥頑不靈的慕容伏允“終無悛心”。(《資治通鑒》卷一九四)

李世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雖然天可汗這種國際政治體系的性質決定了李世民必須把忍耐的尺度放到最寬,必須盡量采用政治斡旋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但是,忍耐絕不意味著縱容,政治斡旋更不意味著放棄武力征服。

就在李世民考慮對吐谷渾用兵的同時,鄯州刺史李玄運也上了一道奏疏:“吐谷渾有非常優良的馬匹,這些馬都放牧於青海湖一帶,如果我們派出一支輕騎兵進行突襲,必能奪取他們的良馬。”

吐谷渾的良馬就是著名的青海驄。這是原產於波斯的良種馬,極為健碩,耐力超常,據說可以日行千裏。由於吐谷渾地處青藏高原,水草豐富,很適宜放養這種波斯馬,因此吐谷渾大量引進,將其放牧於青海湖一帶,並且迅速繁衍。吐谷渾騎兵就是憑借這種優良的青海驄,才得以快速出擊,在對唐朝的侵掠和作戰中占據了充分的速度優勢,所以攻擊河西走廊屢屢得手。如果唐朝能奪取這些馬匹,不但是給吐谷渾一次嚴厲教訓,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意義。

貞觀八年六月,天可汗終於出手了。

李世民命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率唐朝邊境守軍及契苾、黨項等外族軍隊,組成一支多國聯軍,對吐谷渾發動了一次閃電戰。段志玄出征後,迅速擊潰了吐谷渾的邊境部隊,並向縱深追擊了八百余裏。然而,深入吐谷渾的國境後,段志玄卻擔心糧草不繼而下令撤兵。

唐軍的第一次西征就這樣無功而返。

此次出征的結果讓李世民很不滿意。

看來,要想徹底平定吐谷渾,段志玄並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