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戰:平定吐谷渾(第3/5頁)

按照李靖的戰略部署,唐朝的兩路大軍必須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深入吐谷渾國境數千裏,克服種種惡劣的自然條件,穿越復雜而陌生的地形,在缺乏糧草、補給和後援的情況下,進行遠距離作戰和大尺度迂回,追蹤吐谷渾的主力並與其決戰,其艱難和危險的程度可想而知。

這對於所有出征的將士——上至六十四歲的統帥李靖,下至每一個普通士兵來說,都是一場勇氣、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驗。

他們能經受住這樣的考驗嗎?

由李靖率領的北線兵團,首先在曼頭山(今青海湖南岸日月山)打響了第一戰。

閏四月二十三日,李靖的部將薛孤兒帶著一支輕騎兵,在曼頭山與吐谷渾的軍隊遭遇。由於唐軍是主動求戰,而吐谷渾軍是被動應戰,所以雙方的士氣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唐軍騎兵發起沖鋒後,很快就將吐谷渾軍擊潰,不但斬殺了這支軍隊的首領——吐谷渾的一個親王,而且繳獲了大量的牛羊。

獲得這些戰利品後,唐軍的士氣更為高昂,而且更重要的是軍糧也有了保障。

這就叫以戰養戰。

對於任何一支深入敵境、補給匱乏的軍隊而言,這四個字都是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

曼頭山戰役後,李靖率部繼續向縱深挺進,又在牛心堆(今青海湖南岸)打了一場勝仗。

閏四月二十八日,大軍迅速推進到赤水原(曼頭山西)。

在這裏,唐軍遭遇了自出征吐谷渾以來最危險的一場戰鬥。

因為連連敗北,吐谷渾軍隊不甘心失敗,於是在這裏集結了一支重兵,給唐軍設下了一個伏擊圈。

唐軍前鋒薛萬均、薛萬徹部一進入赤水原,吐谷渾軍隊立即發起異常猛烈的進攻。薛氏兄弟率領麾下騎兵左沖右突,可漫山遍野都是敵軍,根本無法殺出重圍。一番鏖戰後,兄弟二人身中多處槍傷,坐騎也被砍倒,只好下馬作戰。敵軍的包圍圈越縮越小,唐軍傷亡慘重,戰死者超過了三分之二,眼看就將全軍覆沒。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左領軍將軍契毖何力奉李靖之命率援軍趕到。他親率數百騎突入重圍,竭力反擊。兵鋒所過之處,敵軍望風披靡,戰場形勢迅速逆轉。最後唐軍反敗為勝,大破吐谷渾軍隊,俘虜其南昌王慕容秀俊,並再次繳獲各種牲畜數萬頭。

其後,李靖的北線部隊長驅直入,連戰連捷:李大亮部在蜀渾山(今青海天峻縣西部山區)擊敗吐谷渾軍,俘虜了二十個親王,獲雜畜五萬頭;薛萬均、薛萬徹部在赤海(今青海茶卡鹽湖)大破吐谷渾宰相天柱王率領的主力部隊,繳獲各種牲畜二十萬頭;稍後,執失思力又在居茹川(茶卡鹽湖附近山川)擊退了吐谷渾軍隊的反擊。

北線部隊在李靖的指揮下,以所向披靡之勢橫掃青海湖南岸,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盤踞在這一帶的吐谷渾主力全部殲滅。

李靖不愧為千古名將。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南線的戰況。

在南路,侯君集和李道宗部隊遭遇了比北路更大的困難。因為南面都是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起碼要比青海湖沿岸高出1000米以上。將士們不但要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而且所經之地荒無人煙,糧草和補給都供應不上,甚至連“以戰養戰”都不太可能。

南線部隊面臨的第一道障礙,名叫“漢哭山”(今青海鄂拉山)。

這座山為什麽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史書無載。但是依常理判斷,這個相當不吉利的名字不可能是漢人自己取的,很可能是從前的漢人經過這座山時,經常會出現劇烈的高原反應,所以吐谷渾人才會以此命名,說這是一座讓漢人哭泣的大山。

但是跟後面要遭遇的困難比起來,漢哭山根本算不上什麽。

當唐軍翻過此山,穿越破邏真谷(鄂拉山口)後,更為嚴峻的考驗就來了。

南線部隊此次遠征的目標是分布在黃河源頭的吐谷渾各部落,而從鄂拉山口到目的地之間,是綿延數千裏的不毛之地和雪域冰川。唐軍經過這裏的時候,已經是陰歷五月,在漢地早已是驕陽似火、熱浪逼人,可這裏卻依然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侯君集和李道宗部隊整整跋涉了兩千裏,不但一頭牛羊都找不到,而且連人馬的飲用水也無從尋覓。將士們只好“人吃冰、馬啖雪”(《資治通鑒》卷一九四),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辛苦總是有回報的。

南線部隊進抵烏海(今苦海,位於鄂拉山口西南)時,終於發現了一支吐谷渾的大股部隊,其首領是吐谷渾的親王梁屈蔥。

好些日子沒打過仗的唐軍將士頓時大為興奮,於是人人奮勇爭先。經過一番激烈廝殺,吐谷渾軍大敗,梁屈蔥被唐軍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