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戰:平定吐谷渾(第2/5頁)

那麽,滿朝文武中誰最合適呢?

答案只有一個——李靖。

在李世民看來,沒有誰比他更有資格出任遠征軍的統帥。可問題在於,此時的李靖已經是一個六十四歲的老人,而且身患足疾,前不久剛剛因病辭去右仆射之職,李世民還特意賜給他一把靈壽杖。這麽一個年過花甲、連行走都要借助拐杖的老人,願意承擔這項重任嗎?

李靖得知天子有意讓他出征後,當即找到房玄齡,讓他向皇帝轉告:“靖雖年老,固堪一行!”(《舊唐書·李靖傳》)

李世民龍顏大悅。

不出所料,李靖這把寶刀果然未老。

貞觀八年十二月,李世民命李靖為遠征軍最高統帥,李道宗與侯君集為副統帥,率契毖何力、執失思力、薛萬均、薛萬徹等人,下轄唐軍和東突厥、鐵勒、契苾等騎兵部隊,組成六大兵團,以雷霆萬鈞之勢,對桀驁不馴的吐谷渾發起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

為了抵禦唐朝的遠征大軍,吐谷渾積極施展外交手段,先後把南部的黨項族人和洮州(今甘肅臨潭縣)的羌族人從唐朝陣營中拉攏了過去。黨項人和羌人在這種時候背叛唐朝,無疑是在給吐谷渾當陪葬。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三月,高甑生部率先對洮州羌發起進攻,很快就將其擊潰。閏四月八日,李道宗部進抵庫山(今青海湟源縣南),大敗吐谷渾的前鋒部隊,首戰告捷。

面對來勢洶洶的唐朝大軍,慕容伏允感到了一陣莫大的恐懼。這個在位時間長達三十九年的可汗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將是一生中最危險的一場戰爭。

慕容伏允很清楚,以吐谷渾的國力和兵力,絕對不可能與強大的唐軍抗衡,如果硬著頭皮與其正面對決,無疑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唯一的辦法只有一個字——拖。

具體的戰略就是:首先,大幅度向吐谷渾西部的山區和沙磧地帶後撤,保存實力,避敵鋒芒;其次,利用吐谷渾國境的廣袤和縱深拖長唐軍的戰線,讓唐軍在尋找對手主力的過程中疲於奔命,使其行軍作戰和後勤補給同時陷入困境;最後,憑借高原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挫盡唐軍的銳氣,再利用各種復雜地形進行阻擊,並從各個方向出動小股部隊進行襲擾,不斷消耗其有生力量,最終拖垮唐軍。

打不贏你,難道我還拖不死你?

李靖的主力部隊剛剛抵達鄯州(今青海樂都縣),慕容伏允就丟棄了他的王庭伏俟城,帶著軍隊一撤兩千裏,輕裝進入了沙磧地帶(今青海柴達木盆地)。

臨走之前,慕容伏允下了一道命令,把青海湖沿岸的廣袤草場全部焚毀,給唐軍留下了千裏赤地和一片焦土。

這是一記狠招。

他想把唐軍的戰馬活活餓死。

要想進行遠距離作戰,馬匹沒有草料是萬萬不行的。李靖得到這個不利消息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對策。以副統帥李道宗為首的多數將領認為:“馬無草,疲瘦,未可深入。”(《資治通鑒》卷一九四)

侯君集立即反駁。他說:“吐谷渾才打了一場敗仗就鼠逃鳥散,連偵察哨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可見他們士氣低落,無心戀戰。眼下他們君臣離心,收拾他們易如反掌。若不把握戰機,必然後悔不及!”

侯君集的看法與李靖不謀而合。

李靖知道,慕容伏允之所以棄城而逃,就是因為他非常了解李靖的打法,擔心李靖又給他來一招長途奔襲,擒賊先擒王,使他重蹈東突厥頡利可汗的覆轍,所以才第一時間遠避沙磧,企圖一方面自我保全,一方面又拉長唐軍的戰線,最後伺機將唐軍各個擊破。

對於慕容伏允這種自作聰明的打法,李靖不禁冷笑。

針對敵方的圖謀,李靖制訂了一個“兵分兩路、迂回包抄、大舉掃蕩”的宏大戰略——北路由他親自指揮,率領李大亮的部隊和薛萬均、薛萬徹的部隊,沿青海湖南岸由北向南作戰,掃蕩盤踞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帶的吐谷渾主力;南路由侯君集、李道宗兩路部隊組成,直插吐谷渾的大後方,進攻黃河源頭的吐谷渾各部落據點,最後在大非川與李靖的部隊會師,完成南北夾擊、包抄合圍之勢,全殲吐谷渾軍隊的所有主力。

伏允啊伏允,你以為我李靖縱橫天下數十載,靠的就是一招直搗王庭、猛虎掏心嗎?

笑話,真是笑話!

你想拉長我的戰線,把我一步步拖垮,再把我一塊塊吃掉是吧?

行,我成全你!

就讓你伏允好好瞧一瞧,看看我李靖除了打擒賊先擒王的奇襲戰之外,怎麽打一場硬碰硬的殲滅戰!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艱苦卓絕的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