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被遺棄的太上皇(第3/3頁)

在權力鬥爭面前,親情是蒼白而脆弱的,所謂“父慈子孝”的人倫大義最終也會變得微不足道。

這就是政治對親情的扼殺。

玄武門事變後,雙方之所以還能維持一種表面的和睦,其實只是為了維護大局的穩定,確保李唐皇室的根本利益而已。

簡言之,這是一種政治需要。所以在貞觀年間,李淵與李世民的父子關系純粹是虛有其表,毫無真情可言。

既然如此,李世民對死去的高祖又怎能有什麽思念之情呢?

真正讓李世民痛徹心扉的,不是高祖之死,而是短短一年後另一個人的死亡。

這個人就是長孫皇後。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長孫皇後因病去世,十一月葬於昭陵。李世民萬分悲傷,“念後不已”,遂“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資治通鑒》卷一九四)。也就是在宮城的禦苑中建築了一座瞭望台,經常在此眺望,以慰思念之情。

有一天,李世民帶著魏徵同登瞭望台,又讓魏徵和他一起眺望昭陵。魏徵說:“臣眼花,看不見。”李世民覺得非常奇怪,又指給他看了一次。

魏徵忽然說:“哦,臣以為陛下看的是高祖的獻陵;如果是說昭陵,那臣早就看見了。”

李世民一怔,隨即明白過來,魏徵這是在趁機進諫啊!

說白了,魏徵就是拐著彎在罵他——一門心思只想老婆,卻把死去的老爹拋諸腦後,你於心何安?

李世民十分尷尬,只好含淚命人拆毀了這座瞭望台。

不管昭陵還是獻陵,我幹脆什麽陵都不看總成了吧?

這件事情,一方面固然表明了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夫妻情深,但與此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李世民與李淵之間的父子情薄。

一直到李淵去世許多年後,當李世民自己面對兒子們的奪嫡之爭,又一次在政治與親情的沖突中陷入焦頭爛額的窘境時,他才驀然體會高祖在武德年間的苦衷,從而反思自己在高祖晚年的所作所為,並且發自內心地湧起對高祖的慚悚和愧悔之情。

我們前文曾經提到過,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在偶然讀到一篇討論孝道的古代文章後,曾極為傷感地對侍臣說:“人情之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貞觀政要》卷六)

這顯然是一種真實而痛切的懺悔。

只是不知道這種遲來的懺悔,可否告慰高祖李淵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