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被遺棄的太上皇

武德九年八月以後,盡管唐高祖李淵頭上依舊掛著一個“太上皇”的頭銜,可這頂帽子不僅不能給他帶來尊貴和榮耀,反而只會讓他感到沉重和壓抑。

古人說:“蓋太上者,無上也。皇者德大於帝,欲尊其父,故號曰太上皇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集解》)

可在李淵看來,史書上的這種定義和解釋毋寧說充滿了嘲諷的意味。從李世民登基禦極的那一天起,李淵感覺自己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李世民每頒布一條新政策,都無異於在他臉上狠狠摑了一巴掌——

玄武門事變當天,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推翻了李淵剛剛施行的宗教政策,讓所有已經還俗的佛道出家人重回寺院道觀;幾天後,李世民又宣布“縱禁苑鷹犬,罷四方貢獻,聽百官各陳治道”;緊接著,他又下令放歸掖庭宮女三千余人……這一連串的政治舉措意味著什麽呢?

這顯然是李世民在和武德舊政劃清界限,同時向天下人表明——李淵執政時期存在很多問題和錯誤,必須及時予以揭露、批判和糾正。

這難道不是在打李淵的耳光嗎?

面對李世民的左右開弓,李淵只能一忍再忍,打脫牙也要和血吞。而更讓李淵始料未及的是,到了貞觀三年春天,李世民的“掌摑行動”就突然升級——將裴寂放逐,給劉文靜平反,並且毫不留情地公開抨擊武德舊政。這一切已經不止是在抽耳光了,它們更像是一記記重拳狠狠地砸在李淵的心上。

“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資治通鑒》卷一九三)

“武德之時,政刑紕繆,官方弛紊……”(《舊唐書?裴寂傳》)

按照常理,當前任皇帝仍然在世的時候,這種話幾乎是不可能從一個現任皇帝的口中說出來的。然而,李世民還是理直氣壯地把它們說出來了。

這裏的每一個字都力重千鈞,足以把李淵原本就抑郁寡歡的精神徹底壓垮。

李淵很清楚,當年自己不但沒有按照李世民的意願廢黜李建成,改立他為太子,而且還對他極力打壓,甚至差點終結了他的政治生命,這一切一直讓李世民耿耿於懷。

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了這麽久,可李世民始終沒有原諒他。此刻李世民之所以拿裴寂大做文章,還替劉文靜平反,並且公然把武德政治塗抹得一團漆黑,貶低得一無是處,除了出於一定程度的報復心理之外,其主要目的就是給他施加壓力,並且向他發出強烈的暗示——讓他主動遷出太極宮。

看來,自己是沒有理由繼續待在這座象征著權力和尊嚴的太極宮中了。

李淵無奈而悲涼地想,既然遲早要被人“請”出去,那還不如識相一點,主動滾蛋,免得到時候大家難堪。

貞觀三年四月,也就是裴寂死後不久,太上皇李淵終於“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表面上的遷居理由是這樣的:“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唐會要》卷三十)

眾所周知,弘義宮就是李世民當年的秦王府,無論建築規格、占地面積還是庭苑規模都遠遠不及太極宮,甚至遠不及東宮,說高祖“雅好之”,願意主動搬過去住,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尤其是剛剛發生了那麽多事情,高祖就主動要求遷居,這恐怕也並不是巧合。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經過這一系列事件後,李世民總算達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終於可以冠冕堂皇、順理成章地入主太極宮了。

離開太極宮的那天,李淵悄然回望這座生活了十幾年的巍峨華麗的皇宮,一種巨大的苦澀和感傷瞬間攫住了他。

他在心裏默默地告別這熟悉的一切,同時也與過去的輝煌記憶徹底訣別。

那一刻,李淵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被遺棄的人。

而位於宮城之外的那座弘義宮,則是一個喪失一切、寂寞潦倒的老人最後的收容所。

搬進大安宮(弘義宮)後,李淵在這裏又生活了六年,直到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去世。與其說這六年間李淵是在一座有著山林勝景的宮殿裏安度晚年,還不如說他是在一個與外界近乎隔絕的環境中度過了人生中最後的淒涼歲月。

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大安宮的各方面條件與太極宮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監察禦史馬周的一道奏疏中得到佐證。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正月,馬周上疏說:“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墻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遊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蕃夷朝見及四方觀聽,有不足焉。臣願營築雉堞,修起門樓,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舊唐書?馬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