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武修文

公元627年陰歷正月初一,大唐帝國改元貞觀。

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九歲。

雖然年未而立,但是一個獨步古今的治世典範,卻已經在這一刻從他的手中開啟。

正月初三,李世民在宮中大宴群臣,命樂工即席演奏大氣磅礴、震人心魄的《秦王破陣樂》。此曲是武德三年李世民平定劉武周時,由軍中將士集體創作。他們為舊曲填入新詞,詞曰:“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從此這首歌曲就成了唐朝的軍歌。

在宴會上,李世民聽著雄壯激越的《秦王破陣樂》,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朕昔日受命征伐,民間遂有此曲,雖然比不上文德之雍容,但功業由此而成,朕不敢忘本!”

旁邊的右仆射封德彝一聽,趕緊順著天子的口氣奉承說:“陛下以神聖武功平定海內,豈是區區文德所能比擬。”

可是封德彝這次的馬屁卻拍到了馬腿上。李世民不以為然地說:“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資治通鑒》卷一九二)

封德彝頓時慚悚不能對,連忙頓首謝罪。

李世民很清楚,建立一個帝國需要憑借戰爭和武功,可要締造一個盛世卻必須依靠文治與教化。

換言之,如果說武德時代的關鍵詞是征戰與殺伐,那麽貞觀時代的關鍵詞就是——文教和禮樂。

正是因為有著這種清醒的認知,所以早在武德四年,李世民就開辟了名聞天下的文學館,匯聚了當時最優秀的文化精英“十八學士”。登基剛一個月,李世民就再次在弘文殿的旁邊建立了一所弘文館,收集了經、史、子、集共二十余萬卷的書籍,陳列於館中,命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碩學鴻儒,各以本官兼弘文館學士,每隔一天到館中值宿。而李世民則在繁忙的政務之余,見縫插針地將他們召入內殿,與他們探討歷代興亡,商榷朝廷政事,經常談到午夜才罷。

很顯然,李世民要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天下人——兵戈橫行、戰火肆虐的日子已經遠去,一個偃武修文的時代已經來臨。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卻還是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再次逆流而動。

他就是燕王李藝(羅藝)。

貞觀元年正月十七日,時任天節將軍的李藝突然在涇州(今甘肅涇川縣)揭起反旗。

眾所周知,李藝是李建成的死黨。武德六年初,李建成平定劉黑闥後,推薦李藝入朝擔任了左翊衛大將軍,李藝從此對李建成死心塌地,在朝中公然以太子黨自居,而且自恃軍功,所以就沒把秦王府的人放在眼裏。據記載,秦王左右的人有一次到他軍營中辦事,不知何故,雙方起了沖突,李藝就把秦王的手下狠狠揍了一頓。李淵覺得李藝做得有點過分,為了公平起見,只好把他關進了監獄。可李淵一直很器重李藝,所以沒過多久就把他釋放了,不但讓他官復原職,而且還以本官領天節軍鎮守涇州。

李藝毆打秦王手下的原因,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估計有兩種可能性:或者是李藝為了表明自己對李建成的死忠,故意找秦王手下的麻煩;或者是秦王府的人看不慣李藝的太子黨嘴臉,言行舉止有所冒犯,所以激怒了他。但是不管出於哪種原因,李藝與秦王的關系在武德後期極度惡化,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因此,當太子被殺、秦王即位後,李藝自然會感到惶恐不安。他意識到,就算李世民不收拾他,自己在新朝的政治前途基本上也完蛋了。

果然,李世民一上台就給李藝封了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李藝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下一步很可能就要褫奪他的兵權了,於是更加恐懼。正在此時,一個名叫李五戒的女巫又煽動李藝的妻子孟氏說:“王妃骨相貴不可言,必當母儀天下!”孟氏竊喜,又讓李五戒偷偷觀察李藝。李五戒說:“王妃之貴,緣於大王,而今大王貴氣已現,十日間當升大位!”孟氏狂喜,於是不斷慫恿李藝興兵反叛、爭奪天下。

在當時那種天下一統、四海歸心的形勢下,舉兵造反無異於找死。

但是李藝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

因為造反是找死,可不造反就是等死,所以李藝豁出去了。

起兵造反起碼還有一線生機,實在不行還可以逃奔突厥,再怎麽樣也比待在這裏被李世民溫水煮青蛙慢慢弄死的好。

主意已定,李藝就詐稱奉皇帝密詔,要勒兵入朝,遂發兵進抵豳州。豳州治中趙慈皓不辨真假,只好硬著頭皮出城迎接,李藝隨即入據豳州。

李世民得知兵變消息,立刻下詔,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人出任行軍總管,率兵討伐。趙慈皓聽說朝廷已經發兵征討李藝,知道自己犯了大錯,白白送給李藝一座城池。為了將功補過,趙慈皓連忙暗中與豳州將領楊岌謀劃,準備對付李藝。不料事情泄露,趙慈皓隨即被李藝囚禁。楊岌在城外察覺有變,立刻發兵攻打李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