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

傅常:生於四川省潼南縣。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時任第二十一軍參謀長,為劉湘的重要幕僚。

喬毅夫:生於四川省綿竹市。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劉湘的駐省外代表及重要幕僚。

張斯可:原名張再,斯可是字,生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劉湘的重要幕僚和駐外代表。

鐘體乾: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劉湘的重要幕僚,劉湘出川後,由他代行川康綏靖主任一職。

鄧漢祥:字鳴階,生於貴州盤縣。曾是劉湘帳下必不可少的重要謀士,劉湘出川後,四川省政府主席一職由他代行。不過劉湘對他采用了“疑而重用”的態度,是五個核心謀臣中唯一受到監視的人。

宋哲元:字明軒,生於山東樂陵市。原西北軍宿將,第二十九軍的領導者,時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張群:生於四川省華陽縣。新政學系中僅次於楊永泰的核心人物。入川前,歷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外交部長、軍委會秘書長,擅長外交談判和政治斡旋。

顧祝同:字墨三,生於江蘇省漣水縣。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步科,為人通達,關心士卒,有軍中聖人之譽。

王纘緒:字治易,生於四川省西充縣。劉湘的部將,曾受到劉湘的懷疑和監視。劉湘死後,他積極進行活動,一心想繼承劉湘的軍政職務。

這個節骨眼上,蔣介石給劉湘推薦了一位救火隊長。

不是別人,正是陳誠。

劉湘對陳誠不僅久有戒心,還向無好感。但這個時候前線新敗,一片紛亂,自己又鞭長莫及,確實希望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幫他收拾整理。

在赴武漢治病之前,劉湘曾寄望於設在蕪湖的第七戰區長官部代勞。可惜被他派去組織長官部的人實在太過窩囊,見廣德丟失,日軍又在繼續推進,一時喪魂落魄,連蕪湖也不敢待,就坐船跑去了武漢,被外界笑話成“劉長官病了,長官部也病了”。

劉湘的手下逃到武漢,陳誠卻始終坐鎮蕪湖,為將膽略一看便知。在這種情況下,劉湘只得同意陳誠出任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以便先將川軍從險境中撈出來要緊。

陳誠做事雷厲風行,上任後即審時度勢,撤銷了合圍泗安的命令,並以劉兆藜第146師為後衛掩護,將川軍全部撤往淮南。

脫離危險之後,他親自主持會議,對參戰將領逐個進行獎懲。

郭勛祺、劉兆藜自然是記功升職,就連田冠五,因在奉劉湘之命合圍泗安時作戰勇猛,也得到了“記名師長,遇缺先升”的嘉獎。

有獎必有罰。潘文華首當其沖,以“作戰不力”被停職,第147師師長楊國楨、在廣德失守上負有責任的劉汝齋等人都受到了撤職查辦的處分。

陳誠賞罰令一出,在川軍中大得人心。

大部分川軍軍官跟著劉湘排斥“外來勢力”,說一千道一萬,不過是攀龍附鳳,借以求個好前程罷了。現在好了,只要你肯在戰場上出力流血,就能往上升,反之則降,對於職業軍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受歡迎的了。

對此最感不安的自然非劉湘莫屬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對川軍的掌握和維系將越來越弱。

事實也是如此,在撤到淮南後,第二十三集團軍就接受了江防和阻擊蕪湖之敵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的授予人並非他劉湘。

與劉湘一樣沮喪的尚大有人在,比如北方的鄧錫侯、孫震、李家鈺。

鄧錫侯和孫震的軍隊長期駐紮於曾經“三不管”的成都,軍紀原本就不好,出川抗戰後,因一邊想著“打日本,要紀律好”,一邊以為可得到充裕補給,所以沿途行軍時比較自覺,也很注意維護川軍的形象。

川軍在北方沒有配屬兵站,第二戰區便給鄧錫侯發放了一筆兵站費,另外還有一批膠輪車和大車,成為他在糧草不繼時的心理依賴。

可是後來川軍奉命從晉南山地撤往晉西,途中行軍匆忙,兵荒馬亂,軍需“懷款潛逃”,溜掉了,而用於運送糧草的車輛也難免損失不少,問題就開始慢慢暴露出來了。

從晉南到晉西,中間長途跋涉,需徒步行軍達一周有余,對官兵們的體力提出了極大考驗。別的東西尚能姑且忍受,比如沒有棉衣穿,咬咬牙、挺一挺也就過去了,唯獨奔波一天,無糧入口很要命。有一個團級軍官事後追憶說:“我在轉移途中硬是餓得住,曾經搶購了三塊冷豆腐吃,後來卻連冷豆腐都沒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餐餓得慌。在連餐不得食,口袋裏又沒錢的情況下,官兵們看到有吃的眼睛就發綠,軍紀已經完全談不上了。

直到抵達洪洞縣,得以收容整理,秩序才算初步穩定下來,鄧錫侯也想要振奮一下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