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第4/17頁)

一旦這個步驟能得以順利實施,他們便要在漢口選擇一個能在部隊中代表劉湘的人,也在劉湘面前盟誓,由他充任“欽差大臣”,監督唐式遵下令,並到前線具體指揮軍事。

饒國華自殺後師長尚有遺缺,所以劉湘曾打算派副參謀長余中英去接替,順便擔任“欽差”這個角色。但余中英過去效命於劉文輝,在劉湘部隊中資歷較淺,他擔心官兵不聽調遣,以致重蹈饒國華之覆轍,因此余中英堅辭不就。

幕僚怯陣,劉湘就找部隊裏下來的。潘文華、楊國楨、郭勛祺當時都在漢口醫院養傷,也全是劉湘的親信心腹。其中,潘文華、楊國楨並沒有受傷,他們窩在醫院是被削了職後無處可去,先找個地方遮遮臉,自然暫時難以派上用場。

郭勛祺是真受傷,而且仍擔任著主力師第144師的師長。在劉湘的“自己人”網絡中,潘文華屬於劉湘的絕對親信,郭勛祺又是潘文華的絕對親信,雖然一時還不能出院去當“欽差大臣”,但可遙控指揮前線部隊。

假如前兩個步驟實施順利,便可轉入第三個步驟:反攻蕪湖。

按照計劃的要求,這次反攻行動務必傾注前方部隊的全力,在短期內拼死奪回蕪湖,為此哪怕犧牲慘重,也在所不惜——打完了還可以回川再重組部隊嘛。

說白了,反攻蕪湖不僅是軍事仗,更是政治仗,為的是呼應四川。

四川方面由鐘體乾等人張羅,準備一接到攻克蕪湖的報捷電,便在成渝兩地舉行盛大的軍民祝捷大會,在會上高呼口號:“請劉司令回川養病!”

與此同時,劉湘的那兩艘水軍炮艦“巴渝”、“長江”將載軍民代表至漢口迎接劉湘,並派留川部隊在宜昌以下沿岸警戒,如果蔣介石出手阻攔,不讓劉湘回川,便不惜一拼。

因此發生事端,責任問題可以請全國公論:有攻克蕪湖之功在前,何懼輿論不偏向四川。

整個計劃看上去縝密有序,可謂環環相扣,而且前期推進也相當順利。

1938年1月上旬,唐式遵果然給尚在醫院的郭勛祺下達了進攻蕪湖的命令,理由是要牽制津浦線日軍。

郭勛祺當即給副師長下令,要求代他指揮,必須打下蕪湖。其間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前線發去電報督促。

其時包括川軍在內,中國軍隊並無足夠的反攻能力,日軍在蕪湖又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激戰一周之後,川軍不僅未能攻下蕪湖,還傷亡了五百多生力軍。

自始至終,郭勛祺的參謀長都非常不解。原因是蕪湖這裏打得如火如荼,津浦線上的其他友軍卻動都沒有動過,這樣牽制,究竟有何意義?

很多人都被蒙在鼓裏,只有劉湘和一部分親信知道內幕。

除帶來“釜底抽薪”的舞台腳本外,喬毅夫此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即商討在劉湘入川之後,如何對付蔣介石和國民政府。

劉湘倒也幹脆,蔣介石要擠他,他就反過來擠劉文輝。

在劉湘看來,劉文輝據有的西康,遲早要統一過來,才能運用自如。而且劉文輝部隊不多,缺乏戰鬥力,跟過去的劉存厚一樣,已呈老朽之狀,完全有把握迅速解決。

至於親情,在劉湘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也就顧不上了。怪只能怪劉文輝自己不行,誰讓你“老”了呢,老了就有疲態,疲態了就要被淘汰,這是自然規律。

解決劉文輝之後,劉湘便準備將四川省政府和川康綏靖總署全都遷到西康,以免被蔣介石“吞並”成為真正的地方機關。

實力才是爭霸的最終決定因素,有二十多年川戰經驗的劉湘對此再清楚不過了。

前線部隊抽不回來,還有留守部隊和保安團、保安隊,可以用庫存和從外國買來的武器彈藥進行再裝備,立刻就能編成幾個健全師,然後用他們來控制全川。

蔣介石要劉湘交出成渝兩地的兵工廠以及鋼鐵廠,沒問題,交就是了,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把原有設備全部分散到各個修械所,軍火還是照造不誤。加上外購武器,劉湘的計劃是每年都能裝備出一個健全師。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在政治上與國民政府抗衡,例如要求在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中占上一席,還可以推薦一人任內政部長。

見萬事俱備,劉湘也病體漸愈,喬毅夫著急回去與鐘體乾一道籌備,便向劉湘辭行,臨走時他高興地對劉湘說:“我要回去了,你就放心好好養病吧,希望你早點回來。”

劉湘兩眼盯著喬毅夫:“唔,事情就交給你們了,你們要多辛苦一點啰。”

應該指出的是,這個“你們”並不包括“留守宰相”鄧漢祥。從“釜底抽薪”到回川安排,劉湘都不讓鄧漢祥知曉或參與,他把前方交給傅常,後方則托於鐘體乾、張斯可、喬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