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魏征的最後幾年(第4/6頁)

“稱心”確實很讓他稱心。

可他是堂堂的大唐太子,竟然整日與“男寵”廝混,成何體統?朝臣知道後,批評聲不絕入耳。很快,太子李承乾不務正業,養男寵的事就傳到了唐太宗的耳朵裏。

唐太宗差點兒暈厥過去。不忍心處置自己的兒子,也不願意廢其太子身份,唐太宗只好將責任全都推到“稱心”的身上,覺得是他帶壞了太子,一怒之下將“罪魁禍首”殺了。

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李承乾不懂,也不願意懂。那個唯一懂他,又能安慰他,給他帶來快樂的人死了,他不可能當什麽事都沒發生,也不可能不想念他。

於是,李承乾忘記了自己的太子身份,不僅在宮中為死去的男寵立室日夜祭奠,而且還在宮裏為其樹冢立碑,日夜哭泣。

唐太宗對李承乾的做法非常失望。可李承乾畢竟是他的兒子,還是當今太子,沒有哪個帝王願意不停更換太子,於是,為了讓李承乾收斂,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為東宮挑選了十余位老臣、名臣(於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等)出任東宮輔臣,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沒能讓李承乾“改邪歸正”,反而讓他越發的“胡作非為”起來。

李承乾一“胡作非為”,老臣就上疏;老臣一上疏,李承乾就越加的“胡作非為” ……一時之間,李承乾和老臣的關系進入到了惡性循環中。特別是從杜正倫那裏知道,自己的父皇派人(杜正倫)“監視”他後,李承乾的情緒處在了崩潰中,沖動之下,抗表聞奏。

當然,這一做法的結果就是,李承乾不僅出賣了杜正倫,讓杜正倫因“泄密”而被貶,還讓唐太宗對他越發不滿,越發失望。

也就在太子李承乾的所作所為讓唐太宗失望到極點時,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了,在看到編撰完美的《括地志》,想到李泰的節制自律,再一對比李承乾的荒唐言行,唐太宗對魏王李泰就多了一分喜歡。他不僅將《括地志》收藏在皇家藏書中,還不斷對李泰進行賞賜,所賜財物,一度超過了太子李承乾的規格。

其實,那時候的唐太宗,很大程度上是用這種做法提醒李承乾,刺激李承乾:你不要再讓我失望了,要多向你弟弟學習。可太子李承乾對父皇的所作所為的解讀則是:魏王李泰比太子李承乾出色。

父子二人的隔閡越來越大。

更讓太子李承乾誤會的是,唐太宗親臨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不僅獎賞魏王府官員及家奴,還免除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也就是說,凡是和魏王李泰有關的人,都會得到好處。

李承乾感到了絕望。

唐太宗對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態度,差別越來越大。甚至到了凡是大臣參太子李承乾盛修府邸的,唐太宗都會嚴肅處理;而對參魏王李泰盛修府邸一事不僅睜只眼閉只眼,而且還會質問大臣;對太子李承乾的所有開銷大加約束,對魏王李泰卻很慷慨,甚至還賜“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裏”修芙蓉園。

唐太宗的做法,讓眾臣都意識到,在對待兩個兒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中,唐太宗明顯偏向魏王李泰。

莫非皇上要重立儲君了?

眾臣能這麽想很正常。那時候,太子李承乾不學德行和術業,魏王李泰卻德興正,品行好,而且非常自律節制,皇上要廢太子,立魏王並非不可能。就這樣,“廢太子,立魏王”的說法不脛而走。

當這些話傳到太子李承乾的耳朵裏時,李承乾對弟弟——魏王李泰生出了嫉恨,覺得他對自己的儲君位蓄謀已久;對父皇——唐太宗也生出怨恨之心,覺得父親不僅給自己了一個殘缺的身體,還要奪走屬於自己的儲君位。

而當“廢太子,立魏王”的說法傳到唐太宗的耳朵裏時,他覺得很是刺耳,眼前不停浮現當年他和哥哥李建成之間的儲位之爭。

“莫非,又要再現一個‘玄武門之變’嗎?”唐太宗頓時心跳加速。

不能,絕對不能再有一個“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是唐太宗一生的痛,是他不敢回首的悲慘一刻,他不能讓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

或許,自己之前重李泰,輕李承乾的做法確實不妥。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和反省,唐太宗有了讓魏征輔佐太子李承乾的想法。

“當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比得過魏征,朕派魏征輔佐太子,想必眾愛卿能知道朕的心意。”

上朝時,唐太宗對眾臣說出了這樣的話。眾臣互看一眼,知道了唐太宗的寓意。知道皇上是要告訴朝臣甚至天下百姓,當然還有李承乾和李泰以及其他皇子,他從來沒有廢太子的想法,當然也不會立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