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活在一個什麽樣的時代?(第4/4頁)

一個文化之所以是活著的,不在於有人講,而在於有一群人具體地實踐它。試問今天的社會可有一個階層,將儒家文化當成是信仰的中心?當成是生活的方式?當成是奮鬥的目標?如果沒有,那麽它就只是一種過去的文物,就像埃及文化、兩河文化一樣,只能送進研究所和博物館了。

其根本的關鍵,在於我們今日的教育,已是西方知識體系的產物,這和中國傳統對讀書人的訓練與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沒有主體階層,自然就沒有文化。

第三次巨變,迄今尚未結束。因為我們還沒找到,在三代的古典文化和秦漢至明清的儒家文化之後,中國人應該奉行什麽樣的文化。在血緣貴族和儒生士大夫之後,又會需要什麽樣的主體階層來支撐這個文化。

如果簡單地把第三次巨變發生至今,分成前後兩期,第一期大概是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勝利,當時追求的目標是“救亡圖存”。中國要如何在列強的各種侵略之下,能夠生存下去。

各位不要以為這個事情很簡單,在當時亞洲只有中國、泰國跟日本沒有亡國,其他的國家幾乎都在外國人的統治之下。在那樣的危局中,靠著多少先賢先烈的奮鬥,這個國家總算生存下來。

從抗日戰爭勝利到今天,追求的目標就是“富國強兵”,我們就活在這個時代之中。

可是富強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題目,這就是這一代和下一代所要面對的問題。在第三次巨變之中,我們如何找出新時代的出路究竟在哪裏?

我當初在台灣大學開設“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這門通識課,內容包括孔子、秦始皇、漢武帝和王莽。但由於這本書的篇幅有限,我重點只講秦始皇這個人,以後有機會我再和各位談談其他的人物。

我為什麽開設這樣的課程呢?因為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就是:他們都活在第二次巨變的時代,也都嘗試著替他們的時代找到一條出路。

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第二次巨變中最傑出的人們,他們是如何面對巨變,如何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

如果各位能夠明白這一點,才會讓活在第三次巨變的我們,有可能少走冤枉路。更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成敗得失,才能知道我們未來的出路可能在什麽方向,這就是我開這門課和寫這本書最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