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為什麽要學歷史?

學歷史到底有什麽用?

二十多年前,當高校招生錄取放榜之後,許多長輩朋友都會問我:

“你考上哪裏?”“學什麽專業?”

當我回答“台灣大學”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驚喜:“哇!”

台灣大學文學院

當我接著回答“歷史”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失望:“哦。”

從他們的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大眾對於學歷史前景的看法。

從那一天起,也常聽到許多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學歷史到底有什麽用?”

是啊,在這個時代,學歷史到底有什麽用呢?

希望正在讀這本書的你,能夠認真問自己這個問題,不要猶疑也不要回避:

學歷史對你而言,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

如果無用,為什麽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

如果有用,請明確地說出來,用處是什麽?

這些問題,讓我思考了二十多年。這本書就是身為歷史人的我,針對許多非文史專業的朋友所呈現的答案。

不是歷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近代以前,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覺得學歷史很有用,甚至視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現代,忽然之間,有許多人都覺得學歷史沒有用,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說不出學歷史的實際用處何在。

工業革命初期的工廠(德國阿道夫·馮·門采爾繪)

為什麽對於學歷史有沒有用,過去和現在的認知會有這麽大的差距呢?

難道是古人實在太笨,誤把沒有用的東西當成是有用?還是現代人的智能忽然有了數十上百倍的增長,比古人要有智能得太多?事實上,歷史學還是歷史學,只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時代的產物,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換句話說,現代教育是一種專門用來培養工匠的教育,至於人文教育的本質──人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基本上不是關心的重點。

在這種工匠教育的影響下,歷史教育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成了現代歷史教育的面容,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我們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教育,花費了無數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這到底是為了什麽?

長此以往,年輕人普遍對歷史學失去興趣,更不知學習歷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們的教育生產了大量的專業工匠,但卻很難培養出宏觀的領袖人才。其弊害之深,遠超想象。

古人如何學歷史?

事實上,古人不是這麽學歷史的。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讀歷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裏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呂祖謙像

“裏巷人”就是現在網絡上所說的“鄉民”,如果讀了幾十年的書,碰到事情除了跟鄉民們一樣湊熱鬧,發表一點個人的感想外,卻對於如何解決事情,一點方法也沒有,那讀書有什麽用?如果讀了這麽多歷史,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歷史有什麽用呢?各位對此難道沒有疑惑嗎?

怎麽讀歷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麽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麽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麽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像呂祖謙這樣學歷史,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鍛煉,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來一步步鍛煉自己的思辨。最後不僅歷史知識會有所增長,連處世智慧也會不斷提高。

事實上不只呂祖謙這麽讀歷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這樣讀歷史的,他說: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