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

歷史該怎麽讀?──實例示範

北京頤和園長廊彩繪《圯上納履》

前面談了那麽多如何學歷史的方法,各位一定會有疑問:“道理說得很好,但為何我實際讀歷史書時,還是看不出門道在哪裏呢?”

歷史學不講空話,下面我就先從“圯上納履”的故事開始。

有許多人聽到這裏,一定會說:“圯上納履?這不就是張良幫老人家穿鞋子的故事嗎?我從小就聽過了。”

那麽請問你,“圯上納履”的故事到底在表達什麽意思?

這個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張良是漢高祖劉邦時智慧的代表,老人家叫黃石公,是張良的老師,當然也是智慧的代表。這兩個人相遇的故事,自然也是一個智慧的故事。既然是一個智慧的故事,它裏面必然隱藏了某些被兩千多年來無數聰明才智之士所傳頌所喜愛的道理。

我講這些想表達什麽呢?就是告訴各位,張良的故事絕對不是只為了告訴你,對老人家要有禮貌和約會不要遲到。如果張良的這個故事,目的只是為了告訴你這兩點,那我必須說,這個故事所含的智慧也未免太淺薄了。

中國人的智慧沒有這麽淺薄,從這個故事我將帶各位來認識什麽叫作歷史中的智慧,什麽叫作中國人的智慧。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故事的開頭是這樣說的:

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

“張良曾經在有空閑的時候,從容漫步遊覽在下邳的橋上。”太史公將人、事、地、物寫得如此詳細是有意義的,歷史上任何東西都不能脫離時空脈絡,更不能脫離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我們讀這段話的時候必然要追問,此時的張良處在他一生之中什麽樣的時間點呢?

各位要注意,就在張良從容步遊下邳圯上的這一刻之前,剛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秦始皇是天下的皇帝,是當時中國人已知文明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張良為什麽要去刺殺秦始皇?那一年張良才二十歲左右啊,跟今天許多大學生是一樣的歲數。

張良為什麽要刺殺秦始皇?這要從他的家庭背景說起,張良出身於韓國的宰相世家,祖父和父親曾經擔任五代韓王的宰相。各位想一想,在那個時代父子做過五代韓王的宰相,那家中能夠有錢到什麽地步!

簡單地說,張良是當時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如果按照他原本應有的人生軌跡,他應該能夠一生安享榮華富貴,並在適當時機接續他父祖的事業,成為下一任韓國的宰相。

張良像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他年輕時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那就是秦國滅了韓國。

雖然韓國亡了,但秦國並沒有沒收張家的財產。對張良來說,他還是可以靠父祖累積下來十輩子也吃不完的財富,繼續過著奢侈的生活。但當時身為熱血青年的他,就在國家滅亡的那一刻,立下了一個心願:他要滅亡秦國,為韓國報仇。

各位要想一想,張良如果不這麽做,一樣可以安享榮華富貴終生,他為什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秦國是當時天下第一強國,擁有萬裏江山、百萬雄兵,名臣良將不計其數,始皇更是不世出的雄主。張良無兵無將,就憑著赤手空拳,居然想滅秦,難道是傻了還是瘋了嗎?

不,張良既不傻,他也沒有瘋。他只是覺得張家世世代代的富貴都從韓國而來,韓國滅亡了,別人可以無動於衷,但張良不能無動於衷。如果連世受國恩的張家,在國家滅亡時都裝作沒事一般,那他又怎麽對得起韓國對他的恩惠?於是他當下就決定,他要散盡家財來求取刺客,要殺了秦始皇為韓國報仇。

最後張良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當然如同各位熟知的結局,這個刺殺行動是失敗的。張良雇用大力士攻擊秦始皇的車隊,但丟出去的大鐵錘誤中副車,秦始皇安然無恙。暴怒的秦始皇下令捉拿刺客,結果張良居然逃過了一劫,跑到了下邳。

張良為何能夠死裏逃生?我個人的推測,應該跟張良的長相有關。太史公曾經看過張良的畫像,他表示張良的長相猶如“婦人好女”。好女就是美女,男人長得像女人不稀奇,但長得像美女那就很稀奇了。所以我猜想當時緝捕的官兵,大概一百個人裏面就算抓了九十九個,都覺得這個嬌弱的年輕人絕不可能是刺客,因此張良逃過了一劫。

按照常理推論,一個人在做完了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全天下都在通緝他的時候,通常都會驚恐不安,草木皆兵,躲在家中或友人的庇護下不敢出來。結果在這一刻,各位看看他的神態,居然是在大街上“從容步遊”!這孩子絕非常人,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