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活在一個什麽樣的時代?(第2/4頁)

活在巨變時代的人們,往往具有一種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價值觀的混亂與迷茫。這是因為舊的文化已被推倒,新的文化又尚未穩固。在新舊交替之間,各式各樣的思想都會出現,人們無所適從,對於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不正確的,似乎沒有定論,這就是巨變的最大特征。

或許有人會說:“不會啊,我覺得我活得很堅定,人生一點也不迷茫。”

有這種想法當然很好,但在此我想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幫助大家思考:

請問各位,人應不應該節儉?

我想大部分的人聽見這個問題,都會回答“應該”吧!

從小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宗教道德,都告訴我們“奢侈是罪惡,節儉是美德”“人想要的很多,但其實需要的很少”“奢侈浪費會造成地球資源匱乏和環境破壞”,等等。而有更多歷朝歷代的聖賢也告誡我們“節儉才能讓社會安寧沒有紛爭”,這似乎已是定論。

但再試問,如果今日人人節儉,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

人人節儉會造成消費銳減,消費銳減會造成經濟衰退,經濟衰退會造成工廠與公司陸續關門倒閉,工廠與公司倒閉會造成人人失業,人人失業會造成國家經濟破產。

請問,為什麽我們實踐了節儉的美德,卻帶來如此悲慘的結果?

因為這是一個工商業的社會,其形態本來就是利用消費來刺激經濟。電視、報紙、網絡上的廣告,無時無刻不在挑逗你的欲望,引誘你不斷進行消費。最好你能在這個月花下個月的錢來消費,於是有了信用卡;最好你能預支未來的收入進行消費,於是有了分期付款。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口口聲聲說應該發揚節儉的美德,但更多時候實際的生活卻與此背道而馳。有人從不思考這個問題,因此不覺得有何不對。但如果你認真思考,難道不覺得矛盾和困惑嗎?

不僅只有節儉這個問題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有無數的問題都是如此。不是只有我們如此,在兩千多年前的第二次巨變的時代,當時也有無數的人為了究竟應該法先王還是法後王,而感到困惑與迷茫。因為價值觀混亂而迷茫的時代,就是如此。

指出這一點,是為了讓今日的年輕朋友們明白,不安、迷茫和困惑都不是你們的錯。是因為你們剛好生在這樣的時代,一個各種思潮不斷激蕩、新的問題不斷產生、更有著許許多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挑戰的時代。

混亂而迷茫,固然是生長在巨變時代的人們的不幸。但相對,我們也有著無比的幸運。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是個充滿機會的嶄新時代,正是聖賢英雄施展長才之際。

第三次巨變

在中國漫長的文明史上,巨變也是很少見的。

就我所知,這樣的巨變一共有三次。

哪三次呢?第一次巨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巨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第三次巨變是從鴉片戰爭到今天,而且這次巨變尚未結束。

第一次巨變發生在史前時期,因此沒有太多的文獻記載,大部分的證據都是靠考古得知的。從考古學的發現來看,在仰韶時代,農業、畜牧、服飾、房屋都已經成熟,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已有保障;音樂、舞蹈、繪畫也都已經出現,精神生活也不虞匱乏。更重要的是,那是一個相較於後世更為太平祥和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基本上十分平等。從出土的墓葬中可以得知,聚落內部貧富差距並不大,頂多這個墓多兩件陪葬的陶器,那個墓少兩件陪葬的陶器。聚落與聚落之間,有規模大小的不同,但並沒有戰爭的痕跡。

但到了龍山時代,中國各地忽然興起了築城運動,聚落間的戰爭跡象到處都是。而聚落內部的貧富差距也急速擴大,有的墓規模宏大,陶器、玉器、漆器塞滿整個墓穴,甚至還有殉葬者出現;有些墓則簡陋狹小,找不到多少陪葬品。聚落與聚落的層級分化也開始出現,中心聚落越來越大,中小聚落被不斷壓榨。聚落內外,上層剝削下層的體制開始出現,這就是第一次巨變。

在第一次巨變之後,脫穎而出的是一批叫作“血緣貴族”的人,他們建立了一個以血緣宗法進行統治的新時代。這個時代長達近兩千年之久,貴族們憑借著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血緣,掌握了所有政治、經濟資源乃至這個時代最高等的知識和技術。儒家典籍中所傳頌的夏商周三代,便是這樣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血緣可以決定一切。所謂封建宗法秩序,就是一個人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在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決定了。

在正常情況下,庶子無論如何賢明,都不能取代嫡子;小宗無論怎麽傑出,都不能取代大宗。父親是貴族,那麽兒子也是貴族,子子孫孫都會是貴族;父親是奴隸,那麽兒子也是奴隸,子子孫孫都會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