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內內內內(第4/11頁)

為了粉飾太平,委員長下令把所有的乞丐都抓起來綁在一起,送到遠離重慶市區的地方。負責接待華萊士的是宋子文和約瑟夫·艾爾索普。華萊士的耳朵還沒有從飛機的轟鳴聲中恢復過來,便塞滿了關於史迪威的種種罪過。

經過與委員長的多次會晤,華萊士向其施加壓力,成功地說服委員長允許美國人向共產黨總部延安派出一隊觀察員。不過蔣介石也采取了以牙還牙的策略。在乘車去機場為華萊士送行的途中,蔣介石要求讓阿爾伯特·C.魏德邁少將來替代史迪威。魏德邁是駐紮在印度德裏的蒙巴頓勛爵手下的參謀人員,為人隨和,處事也比較靈活。委員長還希望羅斯福新派一個私人代表,替換掉愛找麻煩的駐華大使克拉倫斯·高斯。抵達此次中國之行的下一站昆明後,經過一夜的考慮,華萊士給總統發去了如下報告:“蔣介石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只能在短時間內可利用的人,人們不認為他擁有治理戰後中國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戰後中國的領導人很可能隨著形勢的演變而出現,或者通過革命方式產生。目前來看,很可能是通過後一種方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隨著重慶方面反對史迪威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美國陸軍部卻越來越堅定地支持他,並敦促羅斯福把“酸醋喬”擢升為四星上將,堅持讓蔣介石把在中國國內、緬甸和印度境內的所有中國軍隊都交給史迪威指揮。“我們完全理解委員長對史迪威的態度,”參謀長聯席會議給總統的一份備忘錄中這樣寫道,“……但實際情況是,他在英國和中國當局堅決反對的情況下采取的行動或提出的觀點都是正確的。”

因此,在高級指揮官們的敦促下,羅斯福向蔣介石做了通報,告訴他史迪威將得到晉升,並指出,由於“亞洲的未來處於危險之中”,蔣介石應該把中國全部軍隊都交給史迪威來指揮。

蔣介石無法斷然拒絕羅斯福,於是便跟他打起了太極。他堅持讓羅斯福先派一位特使來“調節”他跟史迪威之間的關系,使自己的軍隊能夠有時間來適應美國人的指揮思路。這事還沒有解決好,日本人卻在緬甸公路一帶發動了短期的進攻。蔣介石開始擔心日本人會不會沿著緬甸公路直逼昆明,於是便威脅說,他將把在緬甸前線的所有中國軍隊撤離到薩爾溫江[3]的安全地帶。

羅斯福立即發來指示,讓史迪威緊急照會蔣介石。羅斯福在指示中警告他說,如果委員長從緬甸撤回部隊,不把軍隊交給史迪威指揮,那麽他將停止所有的美國援助。史迪威意識到羅斯福安排這次照會無疑是“點燃了一個爆竹”。史迪威約見了蔣介石,“把一大把辣椒塞給了‘花生’,然後身體向後靠在了椅背上,長出了一口氣。這枚魚叉正中這個小個子的心口窩,直接穿透了他的身體”。

面對羅斯福直截了當的要求,蔣介石既傷心又惱火。讓史迪威來掌管中國軍隊勢必在政治上(而不是軍事上)引發一連串的問題,蔣介石賴以生存的那張巨大的腐敗網絡也將毀於一旦。不過史迪威高興得有點兒太早了。

關鍵時刻到來之際,擊敗史迪威的不是蔣介石,不是陳納德,也不是宋家的某個人。史迪威的失敗,是因為華盛頓不願相信自己派駐中國的那些觀察員,及其用俄克拉何馬人[4]的邏輯解決中國難題的傾向。打敗史迪威的是一個對中國一無所知的人——羅斯福新派來的“私人代表”帕特裏克·赫爾利。

初來乍到的赫爾利第一步就走錯了。剛一見面,他就向委員長打保票說,美國仍“一如既往地支持蔣介石”,也就是說,委員長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蔣介石決定試一下看看赫爾利是不是在他面前吹牛。於是,他把羅斯福總統的要求放到一邊,在1944年9月24日發出的一封電報裏,他再次要求美國召回史迪威。他在電報中寫道:“新的軍事指揮任務規模大、情況復雜、要求精細,史迪威將軍不適合這些工作。”沒等羅斯福回電,蔣介石又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宣布,自己不會把指揮權交給史迪威,這讓羅斯福總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想逼迫蔣介石聽話,就得當著整個國民黨領導層的面這麽做才行。實際上,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這明顯是一個小小的政治手段而已,但這給了史迪威在美國國內的那些政敵(如哈裏·霍普金斯)一個好機會。如果美國政府想對蔣介石采取強硬態度,現在正是時候。但正如大家心知肚明的是,美國根本硬不起來。

帕特裏克·赫爾利少將帶著超乎尋常的政治力量來到中國。他是個身材高大、家境殷實的俄克拉何馬人,在胡佛任總統任職期間曾擔任過美軍陸軍部部長,羅斯福遇到什麽麻煩事也喜歡交給他來處理。他采用北美喬克托人[5]在戰鬥時呐喊的方法愚弄大家,跟人打招呼時喊人家“梅毒傑克”和“妓女鄧”。有一次,因為對大使館中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國助理準備的備忘錄不滿意,他竟然拿著一把裝上子彈的左輪手槍對著他的臉揮來揮去。赫爾利就像一頭闖入瓷器店的公牛,他給羅斯福發去一封短信,督促羅斯福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去辦。在頭腦簡單的赫爾利看來,如果要在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那他唯一的選擇就是蔣介石。羅斯福把馬歇爾將軍和其他人對他講過的話拋到腦後,決定把美國的賭注都押到赫爾利身上。他下令立即召回史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