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示愛美國(第5/8頁)

在那些費盡心思挖掘題材的美國媒體界標題黨們看來,美齡簡直是在“入侵”美國,並“用她的魅力征服了這個國家”。他們像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那些幹癟的老太婆一樣在辦公室裏圍成一圈,不遺余力地贊揚美齡,宣稱“蔣夫人每到一處,都能引起轟動”。《新聞周刊》關於她二月在國會發表演講的報道也引人入勝:“演說效果令人陶醉。身穿黑衣的夫人身材顯得格外嬌小。她穿著一件長款緊身黑色旗袍,下擺的開衩剛好到膝蓋。一頭平整的黑發簡單地盤在腦後,她佩戴著價值連城的翡翠飾品,修長的手指塗著紅色的指甲油,腳上則穿著透明長筒襪和略顯輕佻的高跟拖鞋。”

美齡的演講材料同樣異彩紛呈。在正式演講數周前,其內容就已一點一點地透露給了媒體。關於中美之間的親密關系,演講材料中是這樣寫的:“我們兩個偉大國家之間長達160年且從未因誤解而受損的傳統友誼在整個世界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關於中日交戰的問題,她如此說道:

一直存在一種低估我們對手力量的傾向。日本人於1937年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時,各國軍事專家都覺得中國毫無戰勝之希望。但是,當日本人沒能像它自己吹噓的那樣讓中國臣服在它的腳下時,世界各國在感到的欣慰同時,聲稱他們高估了日本人的軍事實力。盡管如此,在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後,貪婪的戰火無情地蔓延到了太平洋上……在這種情況下,輿論又倒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不要忘記,在全面侵華戰爭頭4年半的時間裏,中國是在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對抗日本人的殘暴進攻的。

盡管她的演講材料像一篇經過“精雕細琢”的散文,美齡在國會發表的演講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裏與華盛頓媒體界進行了一次更為重要的接觸,有172名記者來到現場,準備再次感受她的風采。美齡身穿一身禮服,上面巧妙地別著一枚中國空軍的翼形徽章。記者們就一些敏感問題向蔣夫人和總統連連發問:

有報道稱中國並沒有動用全部的軍力,不知此事是否屬實?聽了這個問題,蔣夫人顯得很生氣。她回答說,中國有多少彈藥,就有多少人在戰鬥。總統也說過,我們需要更多的彈藥。中國已經訓練了一些飛行員,但沒有足夠的飛機和燃油。

中國將從哪裏得到這些物資裝備呢?蔣夫人謙遜地轉身看著富蘭克林·羅斯福。這個人曾處理過很多重要的問題,也經歷過很多危機,因此她認為可以安心地讓他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場的記者們微笑著看著她幹凈利索地把球踢給了富蘭克林·羅斯福。面無懼色的總統撿起球來撒腿就跑,拼命地跑。他回答說,目前把飛機和各種物資運到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美國還是在盡最大努力做這件事。總統接著說,如果他是中國政府官員的話,肯定會問:什麽時候再多給點兒,為什麽不多給我們點兒?但作為美國政府中的一員,他不得不如此回答:上帝能讓我們多快我們就多快吧。說完這番話後,總統滿意地向後靠到了椅子上。

下一個問題是問蔣夫人的:針對如何加快美國對華援助步伐的問題,她有什麽建議。美齡目不斜視地從座位上站起來,然後轉身看著總統,說道:“他剛才已經說過了,上帝能讓我們多快我們就多快。”不過她還記得有這麽一句話:自助者天助之。

一位專欄作家被這場表演弄得有點應接不暇,他說道:“某一天他們也許會讓海倫·海絲來扮演她的角色,不過她絕對不會比蔣夫人演得好。”1943年3月1日,美齡再次光榮地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但是,在白宮的生活並非都是一帆風順。把美齡像女兒一樣看待的埃莉諾·羅斯福對她失去了好感。白宮的工作人員一致認為她是羅斯福總統當政以來最難伺候的客人。1943年2月,白宮大管家往財政部部長小摩根索的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美齡獲悉一批英國薄荷香型香煙剛剛抵達紐約,她希望財政部部長下令海關收稅員立即放行這批香煙。小摩根索的手下發現這批香煙還在船上沒卸下來,但白宮那邊一個勁兒地打電話催。盛怒之下,小摩根索的辦公室派財政部的一個辦事員去把貨提出來,用飛機直接運到了華盛頓。

經歷此事之後,再聽到小摩根索跟其下屬說的這番話就不會感到奇怪了:“總統簡直快瘋了……準備把她攆出這個國家。”

盡管非常惱怒,但羅斯福不得不維護美齡在公眾面前的聲譽,因為這影響到他的對華政策。還有很多宏大的活動計劃在等待著蔣夫人,策劃這些活動的便是“舞台藝術大師”亨利·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