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秘離世(第2/11頁)

革命領導者們對廣州起義的慘敗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期間,澳大利亞記者端納訪問了宋查理的華美書館。在書館中,他發現這裏與往常一樣,聚集著一大群革命的高層領導。

查理高興地與端納打招呼,他笑道:“澳大利亞人有沒有什麽攪亂敵人的法子?”

他們不停地討論每次起義都遇到的組織不力的問題,端納在一旁聽了一會兒,然後打斷了他們的談話,說道:

反清大業實現後該怎麽辦?你們都避而不談建立政府的問題。創立政府可是件大事,必須建立一個高效運轉的政府。這可絕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夢想或者希望。你們必須任用那些既受過訓練又有才幹的人……

一位參與密謀的人搖了搖手,輕描淡寫地說道:“哦,你說的那些都屬於具體的問題,我想會有人關心這些細節方面的事情。”

一聽此言,宋查理顯得十分憂慮。

然而,此時此刻研究奪權之後政府該如何運作已經為時已晚。

在威斯裏安女子學院讀書的慶齡剛升大三不久,事情發生了。

在位於長江中遊的武漢三鎮,駐軍中一批心懷不滿的軍官正獨自策劃反抗清政府的起義。10月9日,在他們的一個隱秘據點裏,一顆自制炸彈不慎爆炸了。

聞聲趕來的巡捕在現場發現了各種文件資料、徽章、印章和旗幟等物品。他們迅速采取行動,襲擊了位於不遠處的小朝街裏的密謀策劃總部,逮捕了大批謀反者。一時間,武漢三鎮城門緊閉,各處軍營被清軍包圍,巡捕們拿著叛軍花名冊四處拿人,全城一片風聲鶴唳。對那些持不同政見的軍官們來說,他們面臨的選擇其實很簡單:要麽心甘情願被捕,接受殘酷刑罰;要麽孤注一擲,發起策劃已久的暴動。於是,有4個營的官兵突然發動兵變,並控制了武昌。總督逃到泊在長江中的一艘炮艇上。那天是1911年10月10日,後來10月10日被稱作“辛亥革命紀念日”。

兵變部隊缺少有效的組織。率眾起義的人是當地一個名為“文學社”的革命組織的成員,他們在政壇上毫無名氣,與三合會沒有太大的關聯,跟孫文的同盟會也沒有直接聯系。雖然如此,他們卻在無意之中完成了他人多年來沒有做到的事。10月12日,即那顆自制炸彈發生爆炸兩天後,叛軍成立了臨時共和政府,提名他們的指揮官黎元洪擔任革命軍政府都督。在接下來的數天或數周之內,各省紛紛加入反叛陣營,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統治。

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清政府決定最後一搏,下旨召回“退隱在家”的已故慈禧太後的首席軍事顧問、奸詐狡猾的袁世凱。

袁世凱算得上是一個軍閥,多年來一直在清政府背後把持著軍權。19世紀90年代改良之風在中國興起之際,他組建了中國首支“現代化”軍隊,給外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慈禧太後駕崩之後,他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但在1911年,奉召重掌兵權的袁世凱意識到這是他攫取權力的一次良機。他向叛軍發起猛烈的進攻,卻故意不將其擊潰。他的目的是在對敵作戰中取得優勢,但又不至於壯大清政府的軍事力量,然後坐等雙方的實力一點點消耗殆盡。

清政府的命運最終落入了外國列強手中。清政府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這一點各國都心知肚明。當時,英國在中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它是支持清政府還是支持各路叛軍,將決定事態發展的最終結果,這一點跟半個多世紀前太平天國起義時的情形非常相似。

英國人已經明確表示它不會采取任何支持清政府的行動。看到英國表明了立場,其他各國也站到它這一邊。由於西方各國采取騎墻態度,清政府的滅亡已不可避免。不過,英國也拒絕支持共和派,它故意將中國的命運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中,試圖將袁世凱扶植成新的鐵腕人物,讓中國重新陷入專制獨裁和社會混亂之中。

革命發生時,孫文正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那天上午,他準備坐火車去堪薩斯城,吃早飯的時候他打開一張報紙,才知道了這一重大事件。報道中列出了可能成為新中國領導人的人員名單,他發現自己也位列其中。他意識到,這個處於繈褓之中的新政府的命運掌握在外國列強手中,特別是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如果他本人能得到西方各國的支持,那麽獲得領導職位就沒有什麽懸念。因此,他沒有選擇急匆匆地返回國內,而是直奔華盛頓,秘密求見國務卿諾克斯。國務卿拒絕與他見面。毫不氣餒的孫文又匆忙趕往紐約,從那裏坐船去了英國。

到倫敦後,孫文聯系上了大軍火商維克斯—馬克西姆公司的總裁特雷弗·道森爵士。特雷弗爵士也希望與中國的新政府簽訂大單,便答應把孫文的話傳給外交部。除了許諾其他的一些條件之外,孫文還準備給予英國在華優惠政策,許諾任用英國軍官執掌中國海軍,並確保3 500萬秘密會社成員為英國效力。這些連哄帶騙的諂媚做法並沒有奏效,很久以前英國外交部就認定孫文只不過是個空話連篇的人。實際上,此時英國政府早已確定了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將堅定地支持鐵腕人物袁世凱。孫文得到的唯一保證是英國將保持“中立”——這一點北京的英國使館早就披露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