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秘離世

中國有一個傳統,每個朝代,只有受命於天才能掌權。一旦失去天命,王朝就要破滅。清王朝最終也失去了天命。

北京城接連發生了幾件不祥的事,似乎是帝國將要崩塌的前兆。1908年11月,慈禧太後駕崩,她有可能是被毒殺致死的。老佛爺像條百足之蟲一樣,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控制中國長達半個世紀。敢於挑戰其權威的人都遭到殘酷鎮壓,早該倒台的清政府因此得以苟延殘喘多年。1898年,朝廷大臣中的改良派團結在她的政敵、年輕的光緒皇帝周圍,於是慈禧太後便囚禁了光緒帝,至此,改良派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東流。現在,在垂死之際,不想讓光緒獨活於世的慈禧命太監將他毒死。光緒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後駕崩。遠在梅肯的慶齡得知這一消息,暗中慶祝了好幾天。

然而,慈禧的死並沒有消除中國國內的罪惡腐敗現象。繼承皇位的是她的侄孫溥儀。溥儀當時還只是個孩子,太監們只會帶著他在深宮之中過驕縱奢侈的隱秘生活。皇權落到了攝政王——他的父親醇親王手裏,而醇親王卻是個無能之輩。在慈禧太後去世之前或去世之後不久,替她效力多年的那些權勢人物一個個撒手人寰,碩果僅存的鐵腕人物只剩下詭計多端的軍方魁首袁世凱。而此時的袁世凱早被解除兵權,暫時退隱家中,每日以琢磨木工聊以自娛。

權力的分散使中國缺乏有效的統治。清政府的這一明顯弱點使孫文得以為革命募集到新的資金。1910年2月,為了再次嘗試奪取權力,他又一次動身到美國和加拿大為起義籌措款項。這是自1895年廣州起義後的第九次起義,也是自在東京成立同盟會以來的第七次起義。因為被清政府限制入境,除了第一次起義之外,其他幾次孫文都沒有直接參加,只是通過派遣密使指揮。跟以前的幾次一樣,這次起義的準備工作也是一團糟,缺乏有效訓練的起義者不能按時間表行事,結果破壞了整個計劃。不過慘敗也有令人鼓舞的一面:自發動革命以來,第一次有大批的清軍變節加入了革命隊伍。此外,一些鄉紳和商人也加入進來。這表明,人們對清政府的不滿已經跨越了階級的界限。

孫文從新加坡前往歐洲和美國,一路發表演說,籌集資金。他以未來可能成立的共和國的名義向海外華人做出了給予公民權、商業優惠、議員資格等許諾,還答應給他們塑雕像,捐款最多的人還享有用他們的名字給公園命名的資格。

從中國的檳榔嶼到東南亞的其他地區,他募集到了再次組織一次起義所需資金的一半,這讓他大受鼓舞。把這筆資金轉給上海的查理後,他又匆匆啟程,再次開始了他的環球之旅。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市,他的募捐達到了高峰: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從該市最大的華人社區裏募集到了剩余的一半款項。

新的起義日期定在了1911年4月13日,目標再次集中在廣州。然而就在起義前5天,由於太過心急,一位從新加坡招來的起義者自作主張刺殺了清政府駐軍統領。收到預警的廣州國民政府下令全城加強戒備,並把不太可靠的軍隊都關到了軍營裏。這跟1895年香港的革命者們因武器問題爭吵不休、渡船卻自行開走時的情形一模一樣。繼續堅持原計劃已是徒勞無益,而要收手卻為時已晚。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那些捐錢的華僑們都在滿懷期待地等待起義的結果。

起義的領導者們猶豫不決,最終在比原定起義時間晚了兩周的4月27日發起了進攻。當日下午5點30分,130名手持手槍和自制炸彈的起義者向總督衙門發起進攻。沒人去通知準備參加暴動的那部分被稱為“新軍”的清政府部隊,所以他們並沒有到場,參加起義的只有這群人數不多的烏合之眾。當這些人沖進總督衙門的內院,發現已是人去樓空。他們準備撤離時,卻發現後路早已被大批清軍堵死。一個起義者自認為可以策動清軍士兵臨陣變節,結果剛張開嘴就被一顆子彈擊倒在地。叛軍首領發現大勢已去,便溜進街頭的一家店鋪,換上便裝,消失在夜色之中。

剩下的革命者只能靠自己了,結果有將近100個年輕的革命者當場被殺或被捕。被捕者要麽被絞死,要麽被砍頭,就連那些已經慘死街頭的人也被砍了頭。

“盡管烈士們表現出無與倫比的英雄主義精神,”參加過這次起義的歷史學家吳玉章寫道:

沒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武裝起義終究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任何脫離大眾革命鬥爭的武裝起義都只不過是一種軍事冒險行為。同盟會領導的許多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了,卻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它們鼓舞了數不勝數的人民大眾投入到革命鬥爭中去,使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很多人感到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