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身革命(第6/8頁)

致公堂是當時美國最強大的三合會。它源於廣東省,最初的成員大都是走私犯、海盜和沿海商販。致公堂在19世紀50年代的太平天國起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許多成員逃到美國,並在那裏建立了分會。除此之外,美國還有數個其他的三合會組織。安良堂以紐約城為中心,其勢力最遠達到位於美國西部丹佛市的唐人街。秉公堂活動在西部沿海一帶,控制著溫哥華和舊金山。協勝堂在舊金山和紐約的勢力也很大,英端堂則控制著美國西南部地區。此外,規模較小的合勝堂和萃勝堂在洛杉磯的勢力較大。現在,通過他在致公堂的地位,孫文可以同任何組織取得聯系。

然而,孫文在舊金山卻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他到照相館裏照了一張照片,其中一張落到了清政府密探手裏,然後被送回了北京。孫文的“新形象”很快就傳遍了世界各地的中國公使館。

孫文的第一次美國之旅幾乎沒籌到什麽資金,新加入的成員也很少。由於在中國發動革命可能會給華盛頓帶來麻煩,沒人願意出錢資助孫文,他在美國的生活可謂舉步維艱。

孫文乘船前往英格蘭去拜訪他的朋友康德黎博士。他剛到英國,就被斯萊特偵探社的便衣給盯上了。這家偵探社受雇於清政府,專門尋找孫文的下落。那個偵探尾隨他來到康德黎位於倫敦市覃文省街的住所,然後又看著他住進了離此地不遠的葛蘭旅店的一間簡陋的房間。

巧合的是,清政府駐英公使館就位於離康德黎博士家不遠的波特蘭區。孫文每次步行去看望他的老朋友時,都要路過公使館門口。他很快就變得自負起來,覺得自己的化裝非常管用,公使館裏沒人能認出他來。即便他進去跟他們聊聊天,然後再離開,他們也不會察覺。

他實在抵抗不住嘗試一下的沖動。10月10日,星期六,孫文信步來到公使館門口,跟一個年輕的中國學生聊了起來。當孫文問他這裏有沒有廣東人時,這位學生請他進了公使館,把他介紹給一個姓鄧的翻譯。孫文自稱名叫“陳載之”,但眼尖的翻譯發現這個陌生人的懷表上刻了一個“孫”字。孫文冷靜地跟他談起了清政府目前的亂局,然後就離開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引起了那位翻譯的懷疑。

孫文走了之後,那位翻譯便向公使館的上司們做了提醒。上司們都震驚不已,因為就在前幾天,孫文剛從斯萊特偵探社的偵探眼皮底下溜走。既然他敢莽撞地一探虎穴,那麽很有可能會再來。於是公使館便安排鄧翻譯在街頭看著,只要孫文一出現,就把他引到公使館內。另外,他們還在大門裏面安排了兩個身強力壯的護衛。

第二天,也就是1896年10月11日,孫文離開住所,斯萊特偵探社派來監視他的那位偵探正在打盹,沒發現他走了。孫文準備去康德黎家,再次經過波特蘭區時,他看到有個中國人在公使館門口晃悠,那人正是鄧翻譯。他倆聊天的時候,鄧翻譯慢慢引著他靠近了公使館的大門。這時那兩個護衛走了出來,擋在孫文身後,然後請他進去,說是已經備好了香辣可口的湖南菜,他們可以邊吃邊“聊”。說罷他倆便伸出粗硬的大手,一邊一個抓住孫文的胳膊,把他給拎了進去,大門隨即砰然關上。孫文被推搡著進了樓上的一個房間。為了監禁他,公使館還特意派人把裏面的家具都給搬走了。

當時中國駐倫敦公使館的公使是龔照瑗,他是清政府派來的代表。不過,公使館的日常事務都由一位名叫哈利迪·馬戛爾尼的英國參贊打理。這位馬戛爾尼參贊的先祖是曾於1793年率領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來華的喬治·馬戛爾尼伯爵。當時中國的乾隆皇帝斷然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因此,“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哈利迪·馬戛爾尼爵士曾在克裏米亞戰爭期間當過軍醫,後來又在印度和中國的英國殖民管理機構裏謀得了不錯的職位。他的閱歷引起了大學士李鴻章的注意,便雇用他代表清政府處理與英國之間的外交事務。他為官苛刻,雖然是英國人,但骨子裏的東方人性格比中國人還難以捉摸。

馬戛爾尼早就向英國政府提出申請,一旦孫文來到英國,就把他引渡回國。英國政府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但這並沒改變他要教訓一下這個黃皮膚江湖郎中的想法。把孫文逮到公使館後,他立刻著手聯系格林郵船公司,準備租一條船,把這個黴運當頭的革命家非法偷運出去,讓他去接受死刑懲罰。

被囚禁在室內的孫文想盡一切辦法想給康德黎博士報個信。他想順著窗戶欄杆往外拋紙條,結果他們連窗戶也都給用釘子釘上了。公使館派了一個名叫喬治·科爾的英國雜役來監視他。他試著賄賂科爾,但科爾不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