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離家(第5/15頁)

再次遭到拒絕的查理收拾好自己簡單的行李,步行來到政府船只專用碼頭,偷偷登上了“阿爾伯特·加勒廷”號緝私船。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但他確定自己想做點事。就像中國船上的那一雙雙眼睛一樣,有的俯視著海裏的魚群,有的則充滿期待地凝視著遠方的地平線。

當天晚上,那艘緝私船便出海巡邏。這艘船遠離海岸,來到深海停靠點之後,查理才被人發現。他立即被帶到船長那裏。

船長埃裏克·加布裏埃爾森時年39歲,是個機智靈敏、敬仰上帝的挪威裔美國人。他的老家位於遍布島嶼的博肯峽灣附近的斯塔萬格市,是西方最古老的航海區之一。身為造船匠的後代,他從小在船上長大,一生中大部分時間也是在海上度過的。1861年4月,即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他移民美國,並加入了聯邦軍[8]。戰爭結束後,他滿懷信心,以稅務署緝私官的身份重返海上。他所在的船只停靠的母港是位於南塔基特海峽瑪莎葡萄園島上的埃德加城,那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社區,住在那裏的都是有清教信仰的船長和船主。

埃裏克·加布裏埃爾森到任不久,就開始追求馬薩諸塞州航海領域的頭面人物利特爾頓·溫彭尼的女兒。溫彭尼一家一直參加埃德加城監理會教堂的唱詩班,於是加布裏埃爾森也成了那裏的虔誠信徒,並於1867年11月17日和溫彭尼小姐在該教堂結為伉儷。

多年來,加布裏埃爾森船長因其指揮堅決果斷、辦事公正無私,且體恤下屬而被世人奉為楷模。

落到他手裏,查理真的是撞了大運。

加布裏埃爾森內心極為自命不凡,他堅信這些“中國佬”的為人處世生來就不對。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一個強大的監理會裏做事積極、信仰堅定且言行一致的教會兄弟,他肯定要按照上帝的旨意糾正這些錯誤。這個孩子無疑是他舅舅店裏的奴隸,南北戰爭已經讓黑人擺脫了奴隸的身份,加布裏埃爾森也絕不會把這個有前途的年輕人送回波士頓那堪稱罪惡牢籠的中國城繼續接受舅舅的血汗壓榨。他們的談話內容雖然沒有記錄下來,但我們可以查到這件事的結局。加布裏埃爾森問這個孩子叫什麽名字,查理回答說叫“教準”。這兩個字在美國人聽來,就像是“周孫”或者“查理孫”。1879年1月8日,加布裏埃爾森在船員名冊裏寫上了“查理孫”這個名字,同時還注明查理已滿16歲,達到了法定服役年齡。實際上查理當時只有14歲,可以想象,船長一定是認為有必要隱瞞查理的實際年齡才這麽寫的。

這是迄今為止能查到的查理第一次用“孫”作為自己姓氏的記錄。後來查理學會用英語閱讀和寫作後,他又把自己的姓氏拼成“松”,這也許是他自己覺得這個發音更合適一些。再後來,在他回國後不久,迫於壓力,他不得不再次修改這個姓的拼寫方式,以便適應中國人的習慣,於是又改成了“宋”。這個字是人們普遍認可的宋朝的“宋”的標準寫法。

有加布裏埃爾森船長相助,查理順利當上了“阿爾伯特·加勒廷”號上的服務生,成為美國財政局稅務署下面一個領工資的船員。

查理不僅換了個新名字,剪去了辮子,還從船上倉庫裏領了一套嶄新的、專為美國政府船員制作的航海服。有了這個身份,再加上有他的船員同事們和強大的稅務署做後盾,查理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裏便能夠乘坐“阿爾伯特·加勒廷”號自由進出波士頓港。當時拍攝的一幅照片顯示,身著船員服、理過頭發的查理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像是個中國人。

加布裏埃爾森和查理之間建立起了非常親密的關系。“阿爾伯特·加勒廷”號抵達埃德加城後,船長給大家介紹了這個年輕人的情況。數月來,他堅持用基督精神教導這個年輕的異教徒。在船上待上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便會上岸與家人相聚數日,周末則可以去監理會教堂做禮拜。加布裏埃爾森給查理買了一件蘇格蘭羊毛粗花呢西裝,胸前有4個扣子。這是查理有生以來的第一套西裝,每逢禮拜天上午,查理都會穿上這身西裝,再配上白色硬領襯衣和黑色領結,去教堂做禮拜。在一封充滿溫馨回憶的信中,查理寫道:從教堂回來之後,他會陪著加布裏埃爾森夫人的侄子、時年8歲的哈裏·溫彭尼一起在船長家的院子裏玩。

1880年1月,前途看起來一片光明,查理便又續簽了一次服役期。然而,讓他沒有料到的是,4個月後,加布裏埃爾森船長被調到了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

有兩個月的時間,查理一直悶悶不樂。他給加布裏埃爾森船長寫信,懇求他幫一下忙。船長懇切地給他在華盛頓的上級領導寫信,安排這個中國小孩退出了現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