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離家(第6/15頁)

查理迫不及待地趕到波士頓港口,坐上第一班發往威爾明頓的輪船,向南行駛,去跟自己的恩人團聚。

輪船抵達威爾明頓後,查理立即去尋找加布裏埃爾森船長的新船。埃裏克·加布裏埃爾森現在是一艘被財政部官方稱為“二級明輪船”的船長,船的名字是“斯凱勒·科爾法克斯”號。這艘美國稅務署下屬的汽船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機帆兩用船,產生於帆船時代末期,具有帆船的船頭、香檳色的船尾橫木,殘留的桅杆卻又短又粗。這是一艘蒸汽船,船上不配船帆,完全依靠明輪驅動。正是依靠這個特點,它才能在追趕那些駕駛帆船進行走私活動的走私犯時占據優勢。

查理沒費多大勁兒便找到了停靠在海關碼頭的“斯凱勒·科爾法克斯”號。加布裏埃爾森再次收留了這個孩子。雖然不能像以前一樣安排查理在船上當服務生,但他還是在船上的餐廳裏給他安排了個位子,並在花名冊上登記下來。

有一段時間,生活又回到了熟悉的軌道上。“斯凱勒·科爾法克斯”號從威爾明頓出發,一路經過卡斯維爾要塞燈塔、炸鍋淺灘燈塔船和鮑爾德山燈塔,然後向北到達博迪斯島。他們巡航的任務,一是搭救遇難船只,二是緝拿走私人員。

在“斯凱勒·科爾法克斯”號上的船員眼中,查理是個怪物。1880年,在美國南方,中國人並不多,且大部分都被帶到新奧爾良的棉田裏幹活,填補那些獲得自由的黑奴留出的空缺。他們當中有少數幾個已經開始經營店鋪和洗衣房。這些人大都散布在靠近南部的幾個州,從沒人到過北卡羅來納州這邊。查理是這個地方的人們迄今為止見過的第一個中國人。

當時這個孩子已經15歲了,謊稱17歲。如果想讓他接受教育,走好人生第一步,那就不能再浪費時間了。幸運的是,加布裏埃爾森在當地教堂的朋友們對此很有興趣。其中一位是羅傑·摩爾上校,他是一位南北戰爭時期的老兵,也是前街監理會教堂裏的頭面人物,主管男子讀經班。與很多鄰居不同的一點是,摩爾知道中國的地理位置,也了解監理會傳教士們在中國想要達到的目的。19世紀後半葉,信教的美國人普遍認為,白種人肩負的主要責任是教化和基督化這個世界上的另類。中國擁有全世界1/4的人口,在那裏傳教最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拯救更多的靈魂。

摩爾的後代現在仍然是這個社區的知名人物,他們對這個故事津津樂道。據他們介紹,一個星期六,上校發現這個“斯凱勒·科爾法克斯”號上的餐廳服務生坐在碼頭邊的一根系船柱上,便邀請他第二天上午到格蕾絲監理會教堂去參加禮拜活動。查理與他一拍即合。

第二天,摩爾和朋友們帶著查理來到第五街教堂,把他介紹給托馬斯·佩奇·裏考德牧師,一位為人循規蹈矩、做事風風火火的鬥士。

查理在一生中注定將遇到很多革命者,裏考德牧師無疑是第一位。裏考德牧師出生於巴爾的摩的一個天主教家庭,幼年便淪為孤兒。他的叔叔收養了他,帶他去了墨西哥城。他在墨西哥城上了大學,學習如何傳教。後來,他卷入19世紀30年代的革命風暴,成為一名遊擊隊員。他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在從墨西哥逃亡法國的路途中受傷被俘。不久之後,他回到美國,到弗吉尼亞大學學習法律。在某一次布道會上,他突然頓悟,轉而改信新教。他那個信仰天主教的叔叔聽到他改變信仰後,覺得簡直難以置信,直接與他斷絕了關系。雖然如此,裏考德從容應對,於1841年在弗吉尼亞正式成為一名監理會的牧師,後來又轉到了位於北卡羅來納州海邊的一個位置偏僻、環境幽暗的村子裏。

從當年那些呆板的照片來看,裏考德的長相有些嚇人。他個子不高,身形消瘦,面容枯槁,樣子就好像在一個極不舒服的地方尋找了40個晝夜,最終找到了一本《聖經》,然後拿回來當作證據一樣。他總是愁容滿面,留著像先知們那樣又長又亂的胡須,講經時,孩子們總是充滿畏懼地盯著他。在可怕的胡子上面,是一雙更令人生畏的眼睛。這雙淡藍色的眼睛雖然一天到晚眼淚汪汪,眼球像牡蠣一樣渾濁不清,但能洞穿任何一個人的身體,看清人們內心深處的靈魂。很顯然,哪怕是稍微流露出一點點虛偽,撒一個小謊或者編造某個托詞,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被他盯上一眼,女士們會顯得坐立不安,而男士們則會覺得脖子後面發冷,衣領都得豎起。

第一次看到查理,這位閱歷豐富的牧師就意識到這是“基督賜予的良機”。他邀請這個小夥子私下聊天。他倆在牧師家的客廳裏談過多次,每次談話時,牧師那位長相俊美的女兒羅莎蒙德都會給他們端來檸檬水。如果查理能夠接受西方教育,成為一名傳教士,或者一名懂醫術的傳教士,那麽他就會將其所學帶回中國,既可為他的同胞們醫治身體疾病,又可拯救他們的靈魂。如此一來,他個人的命運,乃至中國的命運都會為之改變。這就是裏考德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