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回首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是項羽軍事生涯的頂峰,他以三萬楚軍,擊潰六十萬漢與諸侯各國聯軍,再一次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戰爭是藝術,也是競技,項羽在戰場上所表現的軍事天才,永遠使人眼花繚亂。

我曾經多次感嘆過,古代史的記事,往往是掛一漏萬,歷史宛若汪洋大海,留下的記載只是點滴浪花,由極為有限的史料去復活無窮無盡的歷史,既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史的魅力。我讀《史記》,力求通過太史公留下的簡略記事,去復活古代史中這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戰事,可謂疑問重重。重重疑問中,最不可解的就是項羽由齊國回師楚國奇襲彭城的路線。

史書上說,正在城陽攻擊田橫的項羽得到彭城陷落的消息後,當即部署部下繼續攻擊田橫,自己帶領三萬精兵經過魯縣—胡陵—蕭縣,對彭城展開攻擊,一舉獲勝。秦的魯縣在今山東曲阜,胡陵縣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蕭縣在今江蘇蕭縣東南,這一條路線是當時的交通線路,秦末之亂中項梁和劉邦軍都多次經由過,斷無疑問。問題是項羽軍的出發點城陽在哪裏?千百年來都是疑問。這個疑問的解決,不但是復原彭城之戰原貌的關鍵,也是項羽通過奇襲以最少的兵力獲得最大戰果的精髓所在。

自唐以來,歷代史家多以為,項羽回師出發的城陽,是秦的東郡城陽縣,故址在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東北。不過,楚漢相爭時,東郡屬於楚國,項羽深入齊國討伐田氏兄弟,怎麽可能滯留在楚國國內攻擊田橫?這是第一個疑問。第二個疑問是:項羽由東郡城陽縣奔襲彭城,怎麽也不可能先東去魯縣,然後再返回來經過胡陵,攻取蕭縣,由如此繞來繞去的路線攻擊彭城,可以說不但違背基本的軍事常識,而且毫無突然性可言,斷然不可信。

司馬遷著《史記》,沒有撰寫《地理志》,地名地理的混亂,是《史記》的一大缺陷,久遠的地理不說,秦王朝的地理政區,司馬遷就已經是相當不清楚了。元代歷史學家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鑒》作注時指出,項羽伐齊路線中有兩個城陽,分別為不同地方。項羽與田榮會戰的城陽縣,地方在漢代的濟陰郡城陽縣,就是今天山東菏澤東北。而項羽攻擊田橫的城陽,地方在漢代的城陽國,也就是今天山東莒縣一帶。這是相當有見識的看法,只是將“成陽縣”誤寫為“城陽縣”了,城陽國的說法也籠統含糊[25]。

王國維先生指出,秦代已經設有城陽郡,項羽討伐田橫的城陽不是縣名而是郡名[26]。後曉榮先生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重新劃分政區,分割齊國的瑯邪郡西部設置了城陽郡,郡治在莒縣(今山東莒縣)。城陽郡的轄境,大致東到今山東莒縣,西到蒙陰,北到沂源,南到臨沂,沂蒙山區和沂水、沭水流域都在其境內[27]。一一清理下來,情況大致清楚了。

這個城陽地區,歷來是齊國遭受外敵入侵時的退守之地,堪稱齊國的後院。公元前284年,以燕國為首的五國聯軍合縱攻齊,齊國首都臨淄失守,齊湣王退入城陽山中避難,田單收復齊國失地後,由城陽山中迎接齊湣王的兒子齊襄王回到臨淄。城陽山中,應當就是沂蒙山區,古往今來都是易守難攻的避難地。

項羽攻齊,也是由西而東,由平原至臨淄,進而深入到北海地區(今山東高密一帶),占領了大半個齊國。田橫抗擊楚軍,仍然以城陽地區為根據地,依托沂蒙山區,集結堅守,頑強抵抗。三年以後,韓信進軍齊國,攻陷臨淄,齊王田廣先是退走高密(今山東高密),濰水大敗後再退走城陽,也是將城陽作為避難之處以及東山再起的復興基地。

南武城又去平邑縣南,有南武城故址,一面依蒼山為屏障,三面夯築環形城墻,珍奇而壯觀。南武城始建於東周,先後屬於魯國和齊國,戰國末年,成為楚國的領土。入秦以來,劃歸城陽郡,歷史一直延續至北齊,是孔子高足曾子和澹台滅明的故裏。

由此看來,史書上說項羽回師奇襲彭城前,正在城陽攻擊田橫,這個城陽,應當指的就是秦的城陽郡地區,項羽正是從這裏出發奔襲彭城的。

2012年9月,我到城陽地區訪古,先到莒縣。莒縣是西周以來莒國的國都,戰國時為楚國所滅,後來歸了齊國。古來的大國宏都,內外兩重的古城,城墻城壕至今殘存。由莒縣沿沂水、沭水間河谷南下,進入臨沂,駐車遙望蒼山、蘭陵,然後西去進入浚河河谷,重走項羽當年行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