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第4/5頁)

嶽飛在朗讀中突然失態,這證明他那時才意識到這件事有多出格,後果有多麽嚴重。由此更能證明嶽飛是多麽低能,像小學生一樣,送出狀紙的一刹那,才知道自己的答案有多荒唐。

可是有一個細節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早在嶽飛之前的六年,上虞縣的縣丞婁寅亮就曾經給當時正在流亡中的趙構上書,建議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中選一位冊立為皇太子。

縣丞說得,嶽飛說不得?

很多人會說,對,就是縣丞說得,嶽飛說不得。因為縣丞手裏沒有兵,說什麽做什麽都無關大局。很好,有道理,但真正的內幕要在下一個原因中才知道對錯。

第四,迎二聖回國。

嶽飛天天念著要把徽、欽二帝救回來,真要是成功了,置趙構於何地,難道要把皇位讓給老爹、哥哥嗎?

如果不讓的話,置封建禮法於何地?尤其是當初趙構就任大元帥,欽宗是命令他帶兵救人的,他可好,自立為皇了,於情於理哪方面都站不住腳。

而嶽飛念念不忘徽、欽,純粹是自絕於趙構。為了皇位,趙構必殺嶽飛。

這觀點簡直錯到唐朝去了,只有唐朝人才會不知道宋朝事,稍微知道些事實的人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事實是自從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宋徽宗趙佶死在五國城之後,嶽飛就在任何場合、文字中絕口不提迎回二帝的事了。

那不是因為徽宗已死,沒法迎回,而是當時女真人有個陰謀。他們聲稱要把欽宗或者欽宗的兒子趙諾送回開封,由他們重組宋朝,以此取代江南的趙構,建立所謂的宋室正溯。在此前提下,嶽飛怎麽可能再提什麽迎回二帝之類的話?

那樣,等同於配合金國,做女真人的應聲蟲。

因此,嶽飛從公元1136年之後,在任何場合都不再提迎回欽宗的話,在文字中也精心做了處理。比如就在請立皇太子風波的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的一份奏章裏,寫的是:“……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後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

說得多明白,只提棺材不提活人,只說天眷不說具體人,一切終極利益都緊守趙構一人,嶽飛在這方面是非常清醒成熟的。

由此更證明了請立皇太子一事的真相。在金國欲扶植趙氏傀儡上台時,嶽飛主動提議趙構立養子為皇太子,這是無可挑剔的忠誠!

哪怕這會激起時值壯年的趙構的強烈不滿,嶽飛為了國家的安定也會一往無前地去做,並且在做的過程中絕不會有上面所說的面若死灰、手抖身顫等醜態!

為了詆毀嶽飛的形象,從古至今都有別有用心的人非常“專業”地去找所謂的證據。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原因到底是什麽?這時我們需要把自己的視線調整到一個新的角度,無法正面解釋的,不妨先設定它成立,即嶽飛幸存著,一直活了下去,直到十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那時歷史會怎樣,趙構會怎樣。

歷史的車輪會一直滾動向前,就像個永動機一樣,沒完沒了地轉,直到所謂的和平條約被打破。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兩國之間從來沒有永遠的和平。這是條鐵律。一般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趙構應該會知道。

但是他很不情願,他相信的是祖宗家法,以及剛剛過去不久的成功案例,即北宋、遼之間的百年和平。參照那時的歷史,最初遼國也曾咄咄逼人,可是軍事對沖之後,兩相無利,只好互相妥協,並且一直妥協了下去。

這時金與南宋之間的強弱關系已經互換,與當年北宋、遼處於和平臨界點時很像,那為什麽不能創造又一個百年和平呢?

障礙就是嶽飛。

前面提過北宋、遼的百年和平,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超長期友誼,雖說也曾經被人為地破壞過,好幾次滑向了戰爭的邊緣。試問一旦南宋、金之間出現這種狀況,必須說明的是,參照和平無永遠之鐵律,這是一定的。

如果嶽飛在,局勢會怎樣?

這個命題不必去假設,因為它在十幾年後就發生了。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南宋屏藩盡廢、耆宿凋殘、國中無人,只好把老病將死的劉锜派上前線。可就是劉锜讓不可一世的海陵王挨了當頭一悶棍。可以想象,當時如果嶽飛仍在,以嶽飛之能,以他不到五十歲的年齡,戰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南宋之勝可期。

可是之後呢?

挾大勝之余威,嶽飛會繼續展平生之抱負,於戰爭中大放異彩。趙構唯一的做法仍然和第四次北伐時一樣,硬生生地扼住嶽飛前進的腳步……

歷史真的轉圈了,就算第二次阻止嶽飛會成功,嶽飛仍然會繼續忠貞,不會借機造反報復,可總這麽折騰,總踩在刀刃上過日子,誰都受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