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士大夫階層(第5/8頁)

有用輿論造勢的,更有鋌而走險的。想想宋朝之前一小股或兵或匪的造反者,都得動用京城禁軍出去平叛的往事,如果真的出現各地烽火,乘火打劫的事,得怎麽辦呢?

別急,王安石及時推出了保甲法。

簡單地說,保甲法就是全國居民,每10家結為一保,50家為一大保,500家為一都保,各自選出負責人(保、大、都保長)。以大保為單位,巡行鄉裏,捕捉盜賊,用民間的力量,來維持當地的治安。

這是當時最初次頒布的內容,討論這個法令的優劣點,其實一瞬間就能看清楚。第一,中國人習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比如說用開封城裏的禁軍去地方上平叛,都有出工不出力,或者摟草打兔子,既當官兵也當強盜的事發生。

那麽用當地人管家門口的事,是不是比較有效果呢?考慮到身邊就是自己的老婆孩子,相信每一個巡邏的保丁們,都會盡心盡職的。

第二,要巡邏要抓人就得有設備有功夫,這就要定期的給保丁們培訓。他們的武裝由國家配備,定時定期到一起訓練,時間長了,就會出現一個必然的結果——戰鬥力大增。這才是王安石設立保甲法的最終目的。

幹掉偷走宋朝空前豐厚的國庫數值的最大盜賊,軍隊數量,這才是最根本的辦法。為裁軍作準備,為裁軍之後國防、國內治安更加安全作準備。

唯有保甲法。

有人會說,這純粹是瘋頭了。讓世代扛鋤頭的農民當兵打仗,是腦子進水了才想出來的蠢辦法!這是不讓正經農民幹農活兒,浪費他們的寶貴時間,除了讓莊稼荒蕪,減少收成之外,還讓一慣老實聽話,說什麽是什麽的乖乖寶農民們變得兇狠暴戾,沒法控制了!

這就是反對派抨擊保甲法的主要論調。

那麽提問,歷史上由農民組成的軍隊,到底有沒有用?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只要稍微知道些歷史事件,答案脫口而出。

近現代流行崇拜曾國藩,他身為文人,揚名的卻在武事,也就是平定太平天國。他的軍隊是由什麽組成的?所謂湘軍,就是他的湖南老鄉們,清一色的鄉下農民組成的。

不是農民他不要,因為打仗要的就是身強力壯、樸實忠誠的人,只要稍微有些滑頭的,面臨生死惡戰時,不是逃跑就是投降,這一點百試百靈。

其它的例子還有無數個,比如最近的時代,我們新中國的開創者們,他們的軍隊由哪個階級哪種人組成?誰都知道,“工農紅軍”,其中貧苦的農民戰絕大多數。

回到宋朝,幾十年之後就有個再鮮明不過的例子,嶽飛。他就是個沒受過任何官方培訓,純粹在民間自學成材的河南農民。

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後,保甲法的可行性,它的遠景規劃有多美妙就明白了吧。何況自從它實行以來,有一個好處立竿見影地就出現了。宋朝的治安狀況。

之前大叛亂、小造反每年都有,自從有了保甲法,州縣之間因為禁軍太遠、廂兵太爛造成的管制空白立即被填補,終神宗一朝,再沒有任何叛亂發生。

這些做完之後,與青苗法同等重要的新法——“免役法”才出台。要了解這個法令,我們得先清楚宋朝之前一直在用什麽法令。

那就是“差役法”。

“差”,顧名思義,就是當差。宋朝把所有國民按家產多少,分為九等。這裏先不說家產多少隨時都會變動,比如家裏著火燒光了,或者突然間買賣興隆賺大了,只說這九等人家都要為國家做些什麽。

九等裏,後五等有福了,他們基本上與這件事無關。上四等人家比較慘,他們要為國出力,誰讓你們有錢呢?而之所以有錢,就是因為你們聰明能幹,國家正需要你們這樣的人才。

嗯,忘了說,要讓他們當什麽差。說來也簡單,通常來說叫“衙前”。這個詞非常形象明確,就是在各級國家衙門前打雜。具體地說,比如國家收稅,收上來的各種物資,糧米絹緞之類。注意,不是錢,宋朝的貨幣與之前的朝代相比空前發達,可也沒到能用貨幣轉換物資收稅的程度。

除了現代社會,沒任何朝代能做到這一點。

這些物資,都堆在衙門裏,國家哪有那麽多的公務員來管,就由各城鄉的上四等戶出人來看守。聽好了,不白看,看好了不給錢,看丟了你得賠。

這是看守,收齊了還得運。各位衙前同志們,你們得押運這些物資,架著船趕著驢給京城裏皇帝送東西。送的路程遠近就看各位的幸運程度了,要是投胎到長江以北,那或許個把月的就回來了。要是很不巧,您是位江南人、嶺南人或者廣東那邊的兄弟,想想來回得多遠的路,多大的苦!

並且還要注意那個總原則,運到了沒獎,運丟了你賠……話說兩年前,就是熙寧二年時,神宗皇帝偶然間翻看內藏庫奏章時,就發現了這麽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