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興,大漢的回光返照

赤眉軍與綠林軍

王莽是一個意識超前的人,他思想遠大,理想崇高,但是能力非常有限。他篡位後所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原本是想緩解當時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企圖通過這些改革改變農民奴隸化的發展,使封建關系得到調整,進而起到鞏固新朝政權的效果。但由於他大刀闊斧的改制觸及了地主和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一致反對,導致王莽只能中途放棄。同時,由於用人不當,貪官汙吏趁機利用改革剝削百姓。再加上這些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了政治、經濟秩序的混亂,破壞了與周邊各族的友好關系,加重了國內人民的負擔,進一步激發了西漢後期日益嚴峻的社會矛盾。西漢王朝自漢宣帝之後一直在走下坡路,本就積壓了很多問題,王莽的新政權不僅沒有為漢朝帶來新氣象,反而使局面越發混亂。

在這種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王莽所建立的新王朝非常不走運地遭遇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旱災,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甚至鬧出了“野菜戰役”。公元17年,南方荊州地區鬧饑荒,老百姓們沒有糧食,無法填飽肚子,就開始漫山遍野挖野菜吃,結果野菜很快也被挖光了,於是老百姓們為了野菜自相殘殺起來。

荊州附近有一座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這裏一個叫王匡的人看到村民們為了野菜時常大打出手,就自發地組織了一幫人去調解,漸漸地受到了農民的擁護,大家就提議幹脆讓他當首領,一起造反。為首的王匡、王鳳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想要做出一番大成就,只是覺得與其被餓死,不如拼一把,於是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王匡帶領這幫饑民占領了綠林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隊伍壯大到了七八千人。王莽接到綠林軍造反的消息後,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卻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周圍的幾個縣城,他們每攻占一個地方,就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裏的糧食分一些給當地窮人,留一些搬到綠林山。

放出來的囚犯和饑民發現跟著綠林軍有飯吃,於是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沒多久綠林軍的人數增加到五萬多。這時的王匡開始有想法了,當年陳勝吳廣起義也才不過幾千人,可是他運氣不太好,第二年準備殺到長安拿下王莽自己當皇帝的時候,綠林山爆發了瘟疫,死了一半多士兵,剩下的人有一半不敢留在山上,只好下山做了流寇。後來綠林山的這撥起義軍分成了三部分,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流竄到各個城市附近燒殺搶掠,把整個南方攪得天翻地覆。

當綠林軍在南方造反的時候,東邊也有一支起義軍逐漸壯大,號稱“赤眉軍”,為首的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呂氏。她是新莽時期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呂氏是瑯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人,以經營酒坊和酒樓為生,她有個獨生兒子呂育因沒按縣宰吩咐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而被定罪處死。失去兒子的呂母悲憤萬分,決意暗中聯絡勇士,謀劃為兒子報仇。她把數百萬家產拿出來,開設酒店,購買刀劍,救濟貧窮的百姓。有些青年來買酒,手頭沒錢,呂母便經常賒給他們,如果有困難,呂母就借衣服、糧食給他們。

貧苦農民於心不忍,便成幫結隊到呂母面前,問她有什麽事情需要大家幫助。呂母說:“既然你們閑不住,就把奎山腳下的那條小河溝開挖一下吧!記住,要把挖的土堆積到一塊兒!”人們聽了呂母的話,拿鍁扛鐝,擡筐運土,把河道挖深加寬。他們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塊,築成一個大土台,稱為崮子,這就是後來呂母起義的點將台。旁邊的小河也叫做崮河。

沒過幾年,呂母的家產用盡。這些受惠的貧窮農民,中秋佳節相聚議論,湊起錢財衣物要償還呂母。呂母不收,哭訴道:“多次救助你們,並非為了求利發財。只為縣宰不公道,枉殺我兒性命。我想報仇雪恨!諸位壯士,你們能助我一臂之力嗎?”本來就被王莽的殘暴統治激怒的農民,更加火上澆油,異口同聲地答應,堅決跟官府拼個死活,為她的兒子報仇雪恨。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呂母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起義隊伍。起義軍在崮河兩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沒地打擊官兵,抗捐抗稅。有時則避入海島,四處招兵,擴大實力。當時,連年發生水、旱、蝗災,再加上捐稅沉重,大量農民破產,一些流亡的農民紛紛前來參加起義軍。不久,起義軍人數發展到數千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