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德:不願做皇帝的人(第5/14頁)

皇帝也應該是全國人民倫理道德的表率。“神聖者王,仁智者君。”在傳統社會,人們真誠地認為有幸登上皇位者都是由上天的神秘力量選中的“真命天子”,應該具有凡夫俗子所不具備的大德大智。在十分重視禮法之治的傳統社會,皇帝對全國人民的道德榜樣作用甚至重於他在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人們相信,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世道人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他克己守禮,則天下百官萬民都會翕然響應,父慈子孝,奉公守法,天下大治,所謂“一人正而天下正”也;如果他胡作非為,名分混亂,則人心失散,王綱解紐,大亂將至。

按照儒學標準,一個好皇帝應該“端居深拱,垂裳而治”,像個木頭牌位似的坐在大殿之內,神情莊嚴地閱讀經史、披閱奏章,把全部精力貢獻給政治事業。他不但不能縱欲妄行,甚至也不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不但嬉戲遊觀這樣的低級愛好應該戒除,甚至連書法、繪畫這樣的高雅藝術都應該嚴格限制。

明朝萬歷二年(1574年)閏十二月十七,十二歲的小皇帝朱翊鈞下了學之後,因為老師誇獎了他的字寫得好,就高興地揮筆寫了一副條幅,賜給當朝宰相張居正,希望能得到老丞相的誇獎。孰料第二天張居正專門上了一個長長的奏折,批評皇帝不應該花太多的精力在書法上。張居正說,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長於文藝,往往不是什麽好事。因為陳後主、宋徽宗都是詩畫大家,然而又是著名的亡國之君。皇帝“應把全部時間都用於研究治國之道上,學習那些聖帝明王。至於寫字一事,不過借此消閑放松一下,即使寫得好過王羲之,對一個帝王來說也沒有意義”。此後,小皇帝再也不敢向大臣炫耀他的書法了。

因此,新君上任不到半年,就耽於遊戲,懶於上朝,在大臣看來,是極其危險的行為。“欲不可縱”、“漸不可長”,據《明武宗實錄》記載,三位顧命大臣經過商量,聯名起草了一道分量很重的奏折。這道奏折說,皇帝登基幾個月來,犯了如下幾條錯誤:

一是上朝太晚,為政不勤;二是到內府的工匠處觀看工匠做活兒,有失身份;三是到海子上去泛舟,不計安危;四是經常外出行獵;五是內侍所進的食物,不經檢驗,就隨意食用。其實,對於一個少年來說,以上這些行為十分正常。要讓一個十四歲的孩子突然對政治感興趣無疑是不現實的,而到工匠處觀看工匠幹活兒不過表現了他正常的好奇心而已,打獵和泛舟偶一為之,對於精力充沛的他來說也不算過分。至於讓身邊太監買來一些宮內吃不到的新鮮小吃,似乎也不應在國家正式公文中憂心忡忡地提及。可是,和我們的看法截然相反,在明朝的文臣看來,對於一個皇帝,這些都是不可姑息的罪過。他們語重心長地說:皇帝是萬乘之尊,他的安全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安危,所以不應該從事任何不安全的遊戲,更不能隨便吃外面的東西,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如全國人民何!

幾位大臣詳細剖析了產生這些行為的原因以及將給帝國帶來的嚴重後果。他們說,皇帝耽於遊戲,不愛理政,都是因為“人欲”蒙蔽了“天理”的緣故。他們充分發揮“從一個雞蛋到萬貫家財”的“中國式邏輯”,宣稱如果這樣下去,國家綱紀將受到破壞,邪惡戰勝正義,後果不堪設想:“若為君之人,人欲戰勝天理,天長日久,將三綱盡淪,國法盡壞,朝廷中的君子將受制於小人,中國的疆土將盡入於夷狄,國破家亡,就在目前。”

這是小皇帝繼位後受到的第一次勸諫,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如此嚴厲的批評。父親臨終前,曾經拉著他的手讓他給這些顧命大臣行揖禮,告訴他,以後要聽他們的話。對於這些冷若冰霜、不苟言笑的白胡子老頭兒,他心裏還是有幾分懼怕的——剛剛當上皇帝,他摸不清他們的底細,也不知道和他們鬧翻會是什麽後果。接到這份奏折,他又打起精神,老老實實地在宮內憋了幾天,認認真真地上了幾天朝。

可是他的耐性實在是有限。不過半個月之後,他又故態復萌了。而且這次,他變本加厲,開始“逃席”。皇帝的早朝次數逐漸稀少。有許多次,文武百官集合在宮門之外等候了很長時間之後,卻等來了司禮監太監那不男不女的難聽聲音:“聖上身體不豫,早朝免!”可是不久之後,後宮就會傳出鼓樂和喊殺之聲。人們知道,皇帝又開始玩那些騎射作戰的遊戲了。

顧命大臣決定動真格的了。他們認為,皇帝如此荒嬉,主要是由於身邊太監的引誘和縱容。這些太監為了討皇帝歡心,日夜不斷地給皇帝出歪主意,千方百計地為皇帝發明嬉戲的花樣,其中最有名的是八個人,號稱“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