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德:不願做皇帝的人(第6/14頁)

《明通鑒》記載,正德元年(1506年)八月,內閣三大臣會同九卿上了一道嚴厲的奏折:

臣等伏睹近日朝政日非,號令失當。
中外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丘聚、劉瑾、高鳳等,號為‘八虎’,造作巧偽,淫蕩上心,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於前。乃至引萬乘之尊與宮外人交往,不顧禮體,日遊不足,繼之以夜。遂使天道失序,地氣不寧,雷異星變,桃李秋華,恐非吉兆……伏望陛下奮乾綱,割私愛,上告兩宮,下諭百僚,明正典刑,潛消禍亂之階,永葆靈長之祚。

讀罷這份奏折,朱厚照的心沉了下去,臉上的稚氣被愁雲驅走。這是他登基以來遇到的最嚴峻的挑戰。他知道事態的嚴重:這封奏折是內閣三大臣會同九卿所上,代表了全體朝臣的意志,如果他不同意,那就是與全體朝臣為敵。可是,殺掉八個最親近的太監,於情於理都是他絕對不能接受的。

這八個人,幾乎可以說是他的親人。

在朱厚照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日理萬機,幾乎沒有時間分給兒子。按照明代貴族傳統,皇後對他的“撫養”不過是偶爾來看視一下,每天賜他幾樣食物。真正和太子朝夕相伴、耳鬢廝磨的是太監。伺候太子的太監是百裏挑一的。他們的機靈乖巧超出一般人,有眼色,會來事。他們對太子忠心耿耿,一往情深,事事從太子角度考慮,極盡體貼關愛之能事。太子不高興,他們比誰都著急;太子開心,他們比太子還開心。能分到太子身邊,是他們三世修來的運氣,和太子爺建立起親密的感情是他們切身利益之所在。

日久天長,他們和太子建立了亦主亦仆、亦親亦友的關系,這種關系甚至比血緣關系還要親密無間。朱厚照有什麽心裏話,不和自己的父母說,卻會對身邊的太監說。太監也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氣性格,他們和太子在一起,經常沒上沒下,沒大沒小。他們不懂遊戲會破壞“聖德”,影響“聖學”,危及“天理人心”,甚至危及大明王朝的安全。他們的任務是讓太子活得舒服,玩得開心。“八虎”個個是哄孩子的好手,他們可以弄來各式各樣、新奇好玩的玩具,可以發明種種新的遊戲,他們有的是騎馬射獵的好手,有的是蹴球下棋的行家,有的人擅講評書,有的人會唱鼓詞。他們挖空心思,變著花樣的目的只是贏得太子的好感,博得太子一笑。

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朱厚照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讓他殺掉“八虎”,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更為重要的是,他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太監的偏見不以為然。在人們的普遍觀念裏,太監沒好人,似乎人一閹割,立刻就從正常人變成了惡魔。但在朱厚照的生命經驗裏,太監也是人,他們天性中的善良、忠誠和熱情不比尋常人多,也不比尋常人少。在歷史故事中,太監從來都是負面角色,似乎太監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處心積慮地要禍國殃民。朱厚照卻絕不這樣看。他認為,絕大多數太監對皇室成員是忠心耿耿、百依百順的,就如同聽話的狗。如果說出現什麽錯誤,那也是主人的錯誤指令導致的,與狗何幹?《明史·劉健傳》記載,每聽到大臣們進言太監禍國,他都要反駁:“天下事難道都是叫太監壞的?那文官裏我看十個也有四五個是壞事的。”

不過,他知道自己講理講不過這些文官。一個是他的知識沒有他們淵博,表達能力不如他們;再一個,他深知這些人都是一條道走到黑的主兒,認死理,有理也跟他們講不清。

這道奏折在宮中留了好幾天。據明朝稗史記載,朱厚照在這幾天時間裏茶飯不思,經過反復思考,他決定向大臣們讓步。大臣們的力量太強大了,他們是一個整體,而他孤身一人。他無法想象自己站在全體朝臣的對立面。剛剛坐上皇位的他,對政治這架復雜的機器還是一頭霧水,國家大政的運轉全靠這些文臣。同時,他也知道社會輿論站在文臣一邊,確實自己這一陣玩得太瘋了。如果他拒不改正,就會把自己置於“昏君”的位置,受到天下人的一致指責。痛定思痛,為了大局,他咬著牙,有生以來第一次向他人屈服。他基本接受了大臣們的意見,只不過把對這些太監的處分由殺掉改為發往南京宮中閑住。這已經是他的極限,讓他殺掉這幾個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決心從此以後煞煞自己的性子,好好上班,多看看折子,省得他們成天在耳邊啰唣。

然而,大臣們並不滿意。他們堅持斬草除根,除惡務盡。這些書呆子只相信書本,不顧及什麽感情。相反,他們認為感情是人的敵人,因為感情的軟弱常常導致人們的行為偏離天理。三位顧命大臣再次上書,如果皇帝不聽從他們的建議,他們將集體辭職,撂挑子不幹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文化高壓政策,有明一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意識形態最為純潔的時代。明朝的知識分子對孔孟之道的信仰最為真誠,也最為教條,教育過程中反復單調的灌輸使得大部分人具有衛道士的狂熱氣質。他們自以為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便有一股浩然正氣充斥於胸,便有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只不過,雖然他們精通聖人之道,能夠致廣大而盡精微,充滿了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卻不知道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不知道皇帝也是有感情的人,而情感的力量對一個少年來說常常會超過理智。他們只是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根據聖人之道所進的諫言會打動皇帝的心,因為他們以為,聖人之道是根植在每個人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