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學——老生者見不生,常譚者見不譚(第6/17頁)

子夏聽聞,趕緊跑去看,結果去了一看,血書變為紅色烏鴉,紅色的字變成《演孔圖》。孔子看後,終於“知天命”——知道自己原來背負著傳達天意的神秘使命。通過這些預言,孔子知道了後世的朝代更叠,還知道會有個“漢朝”繼承天命、一統天下,於是趕緊跑去寫了一本《春秋》,留給漢天子作為立法之本。

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在扯淡,但是當時人可不這麽看,都信以為真。這類東西,在漢朝有很多,還是官方學術,目的就是維護漢朝的正統性和統治秩序。

到了漢末,就有一批知識分子不再拘泥這種鬼神之說,開始重新解釋儒家經典,一反當時教條主義、幾萬字解釋一個字的注解方法,而是從整體上、簡約地對儒家經典加以分析,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馬融和鄭玄。

馬融本人性格曠達,不拘小節,出身世家大族,所以很會享受。他講學之處,四周圍起帳子,裏面有美女跳舞,他則坐在帳子中間,邊看美女邊講課,弟子們則在帳外學習。弟子們還分等級,高一級的給次一級的講授,所以一般的學生平時根本見不到馬融。

馬融廣涉博學,向他學習的人很多,鄭玄就是諸多弟子之一。鄭玄來之前,已經是學富五車,尤精易學,沒多少人能超過他了。不過他比較低調,在馬融門下3年,都是聽師兄講,根本沒見過馬融長什麽模樣。

有一次,馬融和大弟子們在研究一個天文問題——演算渾天數,可是算來算去都算不對。有個大弟子說,鄭玄可能會算。於是把鄭玄叫來,鄭玄只把渾天儀稍微轉動,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大家又佩服又驚訝。

從此馬融對鄭玄大為器重,鄭玄在馬融門下7年,幾乎學到了馬融的所有學問。等到鄭玄畢業將要離開,馬融不無感慨地說:

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後漢書·鄭玄傳》)

《世說新語·文學》還記載,鄭玄離開後,馬融又有點嫉妒,就想派人去殺鄭玄。鄭玄也料到了這一點,於是就走到土橋下,踏入水中,坐在木屐上休息。

要派人追殺,總得知道方向吧。馬融是大奇才,也精通易學,就轉動式盤(大約是用的大六壬一類的方法),來推算鄭玄在什麽位置。結果一看卦象,他就對左右說:“鄭玄在土下、水上,身體緊鄰木頭——這是死人的象征,一般來說符合這些條件的,應該是被埋上黃土、臨近黃泉、身在棺材內,鄭玄估計死了吧!”於是,鄭玄得以逃過一劫。

這故事是不是真的,咱不知道,但是可以看出,鄭玄學識淵博、青出於藍是必定無疑的。

鄭玄不拘於師承流派,沒有門戶之見,廣學博覽,成為一代學術宗師,他對儒家經典《論語》《周易》《詩經》《周禮》等都有注解。他的注解問世,立刻風行全國,原來的注解逐漸被遺忘了。今天我們看這些書的翻譯,基本上都是以鄭玄的注解為基礎的。

鄭玄的學風簡約廣博,人稱“鄭學盛而經學衰”,更為關鍵的是,鄭玄的注解使得儒家經典趨於開放,為儒道融合產生了條件。

同時影響天下學風的,還有劉表等人。劉表在荊州開辦講席,延請名師在荊州講學,也促成了儒家經典的簡化、通脫化。《三國演義》裏的劉表懦弱無能,其實歷史上的劉表是大名士、大知識分子,是時人推崇的“八達”之一。

經學的衰落、儒道的合流,在思想方面推進了魏晉玄學的出現。

條件四:

無論漢代的察舉制還是後來的九品中正制,本質都是選拔人才,那麽,就需要有一套方便可行、能夠鑒別人才的方法。

最早的鑒別方法,就是向老百姓打聽,看誰有孝順、才華的名聲,然後就錄用了。但是這方法顯然很樸素,因為騙點名聲是很容易的。比如有個人,父親死了,他在墓道蓋了個小屋子,住在裏面守孝7年,在鄉裏得了個大孝子的美名。但是實際呢?他在這7年裏生了好幾個孩子,還有好幾個老婆。可見,守孝是假,騙名是真。類似這樣作假的人,比比皆是。

漢末流傳一首民謠,形象生動地寫了依靠這種制度選出來的人才,有多麽不靠譜、多麽虛假。

舉秀才,不知書。

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秀才不識字,孝廉連老爸也不管;號稱清廉的則貪汙行賄,臟得跟泥一樣;從世家大族選出來的將軍們膽小如雞。察舉制的不足為法,於此可見一斑。

為了防止作假,就不能只聽信老百姓的議論,還得有官員親自面試考核,對人才進行具體的鑒別,這就面臨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到底什麽樣的人是人才?!不能您說他是他就是,您得說出個一二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