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風骨——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曹植《洛神賦》(節選)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定都許昌時期的年號。從196年到219年,前後共24年。這期間,曹操打敗袁紹、遠征烏桓,統一北方,逐漸登上權力巔峰,結束並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以曹操、曹丕、曹植為核心,在魏都鄴下形成了中國首個文士集團,著名的“建安七子”都在其中。前人總結建安文學的特點,冠以“風骨”二字。那麽,“建安風骨”具體指什麽呢?

從他們的經歷和作品看,他們有充沛的情感,卻又不沉溺於個人情感,並不局限於一己得失,甚至超脫了個人恩怨,流露著對百姓疾苦的悲憫。但是悲憫歸悲憫,並不因此消沉,反倒有承擔的勇氣、達觀的態度,整體透著一種沉郁、悲壯、慷慨的風格。這些綜合起來,或許就是建安風骨的真精神。

後世許多人作文寫詩,往往沉溺在個人情愫中不能自拔,既缺乏對苦難的真正認知,又缺乏對現實的擔當,或者只停留在苦難的淺層描摹上、對生活不如意的控訴上,又或者行文過於淫巧花哨,和悲壯慷慨的內容不能渾然一體。所以看那些文藝腔,就總覺得缺了點什麽。

那率真、慷慨的呼喊,正是名士時代的先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估計曹操沒有想到,

他的慷慨任氣和通脫不羈,

居然影響了身後幾百年的歷史,

甚至催生了一個時代,

一個後人永遠無法企及的風流時代。

曹操之與令狐沖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龜雖壽》

207年,建安十二年,逃往東北烏桓的袁氏殘部被曹操剿滅,至此,北方完全統一。時年,曹操53歲。

這首《龜雖壽》,就是曹操北擊烏桓凱旋而歸,途經碣石、登山臨海時的慷慨之作。

碣石山,位於今天河北境內,在古代特別有名。這是因為碣石主峰峻峭挺拔,遠看就像一根擎天圓柱,非常紮眼。加上這裏緊鄰大海,地理特征十分明顯,所以,碣石山雖然不在五嶽之列,但卻有“神嶽”之稱,是古人心中祭海求仙的最佳場所。

早在公元前215年的時候,秦始皇東巡到碣石,就派一名叫“盧生”的方士,去海上尋求仙藥,並在這裏祭祀海神。據說海神還真的出現了,體積巨大、容貌奇醜,一開口就說:“我太醜啦,你得答應我,不許畫我的樣子啊!”秦始皇表面應允,卻用腳在地上悄悄勾畫。海神發現,怒而退回海中,再不相見。

後來盧生帶了一副讖圖回來,上面預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為“胡”指的是北方少數民族,因此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擊胡人、修築長城,然而神意難測,秦朝沒有亡於“胡人”的侵略,卻在秦二世“胡亥”手中斷送了江山。

過了一百來年,漢武帝又想長生不老、尋找神藥。就在公元前110年,到泰山封禪,然後又來到碣石祭海煉丹,還在這兒住了一段時間,想一睹海神風采。可惜的是,歷史已然成了傳說,凡人再也無法見到神跡。

又過了三百年,曹操平定北方,凱旋歸師,途經碣石山。他自覺所建功業舉世無雙,登臨碣石,遂意氣風發、豪情頓生,隱隱就有和秦皇、漢武並肩而立的意思。

好比宋徽宗曾睡過李師師,李師師就變得不同尋常,燕青再娶李師師,就隱隱能與天子並稱。秦皇漢武都曾登臨碣石,碣石就變得不同尋常,曹操再次登臨,儼然大有深意。

古人雲“君子登高必賦”,眼前滄海接天,波濤四起,水浪奔騰,撞打石山,引得曹操雄心不已、詩興大發,滿肚子錦繡辭章噴薄而出,遂用樂府舊題《步出夏門行》連寫五首。這其中,有我們上學都學過的《觀滄海》,還有這首千古絕唱《龜雖壽》。

《龜雖壽》的文字很好理解,除了最後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之外,前面六句幾乎句句都是經典。去書畫市場,這些句子隨處可見。

在曹操看來,秦皇漢武都是一世的英雄。但是,這二人卻有很大的汙點——那就是,出於對死亡的畏懼,他們變得極其迷信,傾舉國之力追求虛無的仙道長生,最終淪為後人笑柄。

相較而言,曹操對生命的認識就理性多了。

曹操自烏桓班師時已經53歲,他雖然步入暮年,但並未選擇追求神藥仙丹,而能理性面對生命規律,表現出一副達觀知命、磊落超然的心態。